大司马

《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御史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监督体制

 

霍去病十八岁就为侍中,出于禁宫,侍从武帝,因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屡立战功,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也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名将之一。

A、对

B、错

《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

A、创立于西汉

B、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C、参与政事的决策

D、长官亦为宰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证。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单选]《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
A.创立于西汉
B.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C.参与政事的决策
D.长官亦为宰相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专制皇权

D.解决王国问题

 

《汉书》记载:“中朝官也,亦谓之内臣。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期也。”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郡国并行制的缺陷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察举制的弊端

D.刺史制度流于形式

 

《汉书·刘辅传》注引盂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一做法()

A、继承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强化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

C、目的是强化皇权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书》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加强君主的权力            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古书记载:“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出身名门,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18岁时袭封为康乐公,又历任瑯琊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这主要是因为他的

A.才能            B.门第

C.品德              D.功绩

 

历史存留的一些信息或者碎片,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大司马;《神农本草经》;五经博士

稷下学宫;《商君书》;《道德经》

二府三司;《梦梁录》;米芾

风力水车;《天工开物》;《杏园雅集图》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判断“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以下对”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中央的权力上层,是外朝官的地位逐渐取代内朝官,皇帝剥夺丞相的权力

B.汉武帝为强化君权,更多的任用尚书办事,而尚书多由宦官充任

C.许多重大机密事宜,也多与身边的亲近侍从议定

D.兵权则掌握在大司马、大将军手中,这些人都是皇帝的亲信,实际权力在宰相之上

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姓名

官职

身份

卫青

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

外戚、功臣

霍去病

骠骑将军

外戚、功臣

霍光

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

重臣、外戚

金日磾

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

功臣

 

 

A.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

B.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曾说道:“岁在戊戌,南皮张孝达大司马(张之洞)著《劝学篇》二十有四(该书主要是宣扬‘中体西用’思想)……天下皆曰,中国风气从此开矣。”英国泰晤士报还将其翻译为《中国唯一的希望》。据此推知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联合

B.“中体西用”顺应了时代潮流

C.《劝学篇》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

D.英美并不认同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

西汉后期,外戚多担任大司马辅佐朝政,其权力在丞相之上,皇帝左右之臣如侍中、中常侍等职位也常由外戚担任。东汉和帝以后,这些职位逐渐由宦官专任,桓帝时由外戚担任的侍中不再留居禁中(皇帝所居宫内),中常侍则处侍中之任。这从实质上说明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丞相权力   B.借助了外戚势力以巩固统治

C.皇帝与外戚的矛盾逐渐加深   D.宦官擅权严重威胁君主统治

 

河南省卫辉市委副书记兼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扬和崇敬:羊湾村为他树立了凿洞改河造田功德碑,唐庄乡大司马村为他树立了打井纪念碑,狮豹头乡塔岗村在水库旁为他树立了创业纪念碑。但是,在这些碑文中,吴金印都凿掉了自己的名字。依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