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资源

农业的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哪些?()

A.森林资源

B.草资源

C.水资源

D.野生经济动物资源

E.种质资源

生物资源条件调查有_______和疫病调查。
A.动物资源
B.海洋渔业资源
C.植物资源
D.微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按照其特性有耗竭性资源、可再生资源、永久性循环资源等,以下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矿产资源

  • B、土地资源

  • C、森林资源

  • D、动物资源

  • E、水资源

按渔业资源所依赖的水域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A、淡水渔业资源和海水渔业资源

B、内陆渔业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

C、野生渔业资源和人工渔业资源

D、水生动物资源和水生植物资源

E、鱼类渔业资源和海藻类渔业资源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那么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

A、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

B、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

C、水稻,大麦,小麦,玉米

D、稻谷为主,大麦,小麦等作物为辅

关于地球资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资源主要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人口资源

B.地热能的利用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C.水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组成相互联系的水圈

D.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题目关于地球资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资源主要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人口资源
B:地热能的利用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C: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组成相互联系的水圈
D: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对于荒漠地区旅游开发项目,不属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点的是( )。
A.对周边矿产资源的影响与保护
B.对区域文物的影响与保护
C.对区域动物资源的影响与保护
D.对区域荒漠植物的影响与保护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关于四川的动物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地,种植业较为发达,以珍稀动物为主,主要包括鸳鸯、华南虎等

B.四川的鸟类以画眉亚科和雉科占优势,数量占全国80%以上

C.川西北高原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适应于高原恶劣条件的奔驰性和穴栖性动物群,如大熊猫、金丝猴等

D.四川拥有的大熊猫数量占全国85%以上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加等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84年9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1998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修改。

A.《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动物资源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下图为一资源动物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_。(2)图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第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增大是迁入第_______年后开始的。(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下图是某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________。(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后_______年开始的。(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动物中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以上?__________。

下图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______年后开始的。(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_型。(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一点是___\_,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____点上。

如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________年后开始的。(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___型。(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________,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__点上。

传统的动物资源保护措施主要是划定保护区或建立保种基地。这些措施能很好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保护区面积大,偷猎现象屡禁不止;建立良种基地保护地方品种投资大,时间长,容易出现近亲繁殖、物种衰退等现象。试管、克隆、冷冻保存等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建造“动物诺亚方舟”不再是天方夜谭。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保护动物物种多样性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B.传统资源保护措施所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

C.动物资源保护促成了生物技术新成果的诞生

D.生物技术的进步为动物资源保护开辟了新天地

每年的12月29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公约。1993年12月29日该公约正式生效,这一天就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包含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B.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主要是动物资源C.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D.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橡胶、油脂、芳香油、纤维、钾盐等
每年的12月29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公约。1993年12月29日该公约正式生效,这一天就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图为我国生物资源面临的问题。据此回答题。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A.包含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B.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主要是动物资源C.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D.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橡胶、油脂、芳香油、纤维、钾盐等

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据悉,亚马孙雨林的大火正在以2013年以来最快的速度燃烧。烟雾甚至蔓延到了3000公里以外的城市。一片片火海在亚马孙雨林中肆虐,热带植被、树木和其中所栖息的动物都被化为灰烬。自8月15日以来,巴西各地又发生了9500多起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亚马孙盆地。亚马孙雨林区是世界最大的雨林区,林区藏有丰富的动物资源,种类高达300万种,里面还有100万原住民。雨林的烧毁对于水环境的污染也是影响巨大的。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一定是因为这场大火导致。亚马孙地区的大火已经蔓延到巴西其他地区。大火产生的烟雾从亚马孙州蔓廷到附近的帕拉州和马托格罗索州,甚至遮住了3000公里外圣保罗市的阳光。“地球之肺”的燃烧应该让我们有危机意识,雨林面积的減少是我们生存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在过去50年间,亚马孙雨林失去了17%的植被覆盖。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就在不断呼吁保护雨林。巴西的保扩政策限制了雨林中的原住民部落对雨林的砍伐行为,达到杜绝随意砍伐树木现象的目的。亚马孙除了是10%全球物种的栖息地,同时也是平衡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从趴在地面的蕨类植物到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亚马孙雨林的16000种不同树木所吸收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森林吸收碳排放量的25%,产生的氧气和水蒸气形成了天然的地球降温系統。当雨林树木不再减少后,那地球的碳排放量就会降低,全球气温也就不会上升得那么快,大气环境也会随之变好,生存环境也就不会岌岌可危。部分保护环境的学者认为:只有加大砍伐树木的罚款数额才可以让雨林逃脱末日。INPE的数据称,哪怕没有这场燃烧,亚马孙热带雨林仍以每分钟一个半足球场的面积消失。如果再不重视雨林的变化,我们的世界将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