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荣圈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C.美英对日实行贸易禁运

D.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矛盾激化

日本一直想做亚洲的领袖,他们很早就有过"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并为此付出了

高昂的代价,该计划出现在

A.1933年   B.1940年   C.1937年   D.1931年

珍珠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B、日本为取得战争主动权

C、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D、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C.为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激化

 

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是( )

A.东亚各国人民共同繁荣幸福

B.建立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C.帮助东亚各国抵制外来侵略

D.建立东亚地区反西方殖民侵略的同盟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美、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激化B.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C.美、英等国对日实行贸易禁运D.日本为配合德军进攻苏联

二战前夕,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

A、对西班牙实施“不干涉”政策

B、策划慕尼黑阴谋

C、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

D、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近卫内阁上台后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9月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美国迅速做出回应,宣布停止对日本输出航空汽油、润滑油、上等铁屑等物资。这

A.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促成因素

B.大大缓解了苏德战场的压力

C.标志着美国放弃中立政策

D.促成了《大西洋宪章》发表

他们认为不应该纠缠中日之前的旧账,要望眼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有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模式提出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就建立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邸。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有肯定有否定
他们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间的陈年旧账,要远望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建立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有肯定有否定

他们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间的陈年旧账,要眼望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就建立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祗。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A.否定B.肯定C.未置可否D.有肯定有否定。
有些日本人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过去的鸡毛蒜皮的陈年旧账,要放眼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这个所谓的新思维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就建立起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作者对“他们”态度是()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有肯定有否定
有些日本人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间过去的鸡毛蒜皮的陈年旧账,要放眼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这个所谓的新思维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就建立起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有肯定有否定

题目有些日本人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间过去的鸡毛蒜皮的陈年旧账,要放眼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这个所谓的新思维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就建立起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有肯定有否定
百团大战前,八路军总部的战役预备令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长,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役,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对文中“国际形势的变动”理解正确的有()
①当时法西斯势力占优势②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③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推行绥靖政策④苏联参加“二战”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2014年底,为了实现“天蓝水清”的目标,四家污染严重的工厂都进行了一次洗心革面的改造——把原有的高炉改造成了环保达标的高炉。
B:上海孤岛时期,钱钟书杨绛夫妇与陈西禾、傅雷、宋淇等自愿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作家、文化人泾渭分明,不相往来。
C:蔡英文阐述完对地区形势的态度后,演说才姗姗来迟地触及两岸关系,这种顺序和结构反而仍然是“从世界走向中国”的思路。
D: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
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化”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22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已订的条约,必须忠实履行。但以此为限,不再增加。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我国独处一方,远离它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我们为什么要摒弃这种特殊环境带来的优越条件呢?为什么要放弃我们自己的立场而站到外国的立场上去呢?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命运同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交织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之中呢?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
——华盛顿《告别演说》
(1)华盛顿发表这一演说时,欧洲正在发生的“争执”是什么?(1分)从材料一中概括华盛顿的外交主张。(1分)他的主张对19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影响?(1分)
材料二1914年8月19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祖某一方,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1)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对当时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1分)
材料三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战争咨文》发表的时间。(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美国参加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四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主要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经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这时,这股势力除了继续代表中西部农业财团和地方性财团的利益外,还代表了……各种和平主义派别以及宗教、妇女团体的要求。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五 1938年12月,美国就远东新秩序照会日本说:日本在华利益置于一种优越的地位,这事实上是对美国合法权益的一种歧视。1940年6月,日本外相发表“大东亚共荣圈”的声明。罗斯福确定对日方针的政策是:“避免在太平洋发生公开斗争”;“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美国历史文献》
(4)材料五中美国所谓的“合法权益”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避免在太平洋发生公开斗争”对日本采取的具体措施。(2分)结合材料四,概括美国这么做的原因。(2分)
材料六 在今天,1940年6月10日,在这所由美国第一位伟大的民主导师所创办的大学里,我们要为远在海的那一边,正以无比勇气为自由而奋战的人们祈祷祝福。美国全国一心,将朝两个明确而并行的目标努力;我们要将我国的物质资源提供给反战者……
——罗斯福在弗吉尼亚夏洛特维尔的演说
(5)材料六中“海的那一边”正发生什么?(欧洲地区)(1分)此后,美国为了把“物质资源提供给反战者”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材料七 日本与夏威夷相距遥遥,这清楚地表明这次进攻是在数天前甚至数周前精心策划的,这一点我们应该牢记。……鉴于日本12月7日星期天对我国进行的卑鄙无耻的无端攻击,在此我请求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国会演说
(6)根据材料五、六、七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3分)综合上述分析,概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前后变化的立足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