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者

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

A、《最后的微笑》

B、《短裤党》

C、《少年漂泊者》

D、《丽莎的哀怨》

在小说《蜗牛在荆棘上》中,路翎塑造的边缘者与漂泊者的典型形象是( )。
A.秀姑
B.郭素娥
C.黄述泰
D.潘先生

蒋光慈的哪部著作是一篇报告文学式的小说?()

A、《少年漂泊者》

B、《短裤党》

C、《最后的微笑》

D、《田野的风》

[单选]蒋光慈的哪部著作是一篇报告文学式的小说?()
A.《少年漂泊者》
B.《短裤党》
C.《最后的微笑》
D.《田野的风》

蒋光赤的下列作品,最早正面表现党所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的作品是()。

A、《少年漂泊者》

B、《短裤党》

C、《冲出云围的月亮》

D、《田野的风》

奥德修斯的形象是一个()。

A.被理想化的早期奴隶主的形象

B.智多星式的政治家

C.战胜自然的形象

D.冒险的漂泊者

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马勒采用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等人的七首古诗谱写而成的交响声乐套曲是()。


A.《第八交响曲》B.《大地之歌》C.《漂泊者之歌》D.《亡儿之歌》
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反差却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原因在于两人都是( )。

A.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B.贫病交加的失业者

C.异国他乡的漂泊者

D.困窘孤独的底层贫民

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反差却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原因在于两人都是
A.无家可归的流浪汉B.贫病交加的失业者C.异国他乡的漂泊者D.困窘孤独的底层贫民
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最贴切的是()。(3分)生活中不同的开始方式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陌生人彼此在凝视中用笑脸相迎,是()的开始;市民和进城民工在心中用尊重握手,是()的开始;看到口渴难耐的漂泊者,递上一瓢水,是()的开始;送人玫瑰,发现手有余香,是快乐的开始。①仁爱  ②沟通  ③平等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回乡过年是一次温暖的旅程,当不少漂泊者把房价压力、职场纷扰等抛在脑后,却发现梦中的故乡已恍如隔世,从而生发出“故乡去哪儿了”。
B:国和家的命运攸关,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最为深刻的总结,国家兴衰始终都在塑造个体命运中扮演核心角色。
C: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请大家不要有畏难情绪,只要“以我手写我心”,注意细心观察,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就行了。
D: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继续深入开展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成立环保综合督查机制,适时拓展综合督查工作。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回乡过年是一次温暖的旅程,当不少漂泊者把房价压力、职场纷扰等抛在脑后,却发现梦中的故乡已恍如隔世,从而生发出“故乡去哪儿了”。
B:“保护消费者权益”尽管一直被人挂在嘴边,但现实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做法仍层出不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规定与维权难题在衔接中存在空档。
C: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请大家不要有畏难情绪,只要“以我手写我心”注意细心观察,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就行了。
D: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继续深入开展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成立环保综合督查机制,适时拓展综合督查工作。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儿子无证驾车撞死人后逃逸,爱子心切的父亲居然主动帮儿子顶包。检察院以涉嫌包庇罪、交通造事罪分别将这对父子批捕。
B:泛舟于绿水之上,安静地听自然呼吸,看斜晖脉脉水悠悠,与水相邻的农家、蜿蜒于林下的通幽石径、古朴的白墙砖瓦、树梢的点点火柿构成西溪有序的整体。
C:“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大软件之间的“烧钱”补贴大战不断升级,这让人们纷纷加入手机打车的队伍。但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打车“神器”伴发许多负作用。
D:回乡是一次温暖的旅程。然而近乡情怯,当不少漂泊者把房价压力、雾霾侵袭等抛在脑后,却发现梦中的故乡已恍如隔世,从而发出“故乡去哪儿了”的感概。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当他爱一个人时,他心中会充满佛一样的大悲悯,在他所爱的人身上,他会发现神的影子。②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③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然而,谁若怀着形而上的孤独,人间的爱在他的眼中就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深度。④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⑤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者陷入自恋。⑥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A:③②⑤④⑥①
B:④⑥②⑤③①
C:③①⑥④②⑤
D:④⑥③①②⑤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他爱一个人时,他心中会充满佛一样的大悲悯,在他所爱的人身上,他会发现神的影子。②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③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然而,谁若怀着形而上的孤独,人间的爱在他的眼中就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深度。④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⑤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者陷入自恋。⑥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A:③②⑤④⑥①
B:④⑥②⑤③①
C:③①⑥④②⑤
D:④⑥③①②⑤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子夜》中的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把仅存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B:《老人与海》中,老人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他却捍卫了人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C:《三国演义》善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如写孔明的出场,先写庞统、徐庶的推荐;写三顾茅庐,也先写前两次的不遇,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卧龙岗的山林景色重重烘托。
D:《飞鸟集》既可译为“游荡之鸟的诗”,也可理解为“漂泊者之歌”。诗人用短小的诗句道出了他心灵漂泊、思维运动的历程,艺术地传递出诗人对世态人生的探讨,对理想境界的企望。E鲁迅在《呐喊》中塑造了杨二嫂、王九妈、卫老婆子等一群妇女形象,她们在生活的挤压下灵魂变得暗淡、心理变得扭曲,通过她们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冷漠、道德的缺失。

课外阅读。

小路长长(节选)

  怎么老是怀念遥远的故乡?那江南的春天,竹鹅溪畔的绿草里一条蜿蜒的银色小路。从小学到中学,我在上面走了9个年头。  竹鹅溪,美丽的小河,淙淙的流水像我们纯真的童年一样清澈、愉快。岸边满是青葱茂密的细竹,偶尔也闪现几棵桉树、蟠桃树的倩影。邻岸高坡上的农舍,不时漫出淡淡的炊烟,溶入静静的蓝天。小路就像竹鹅溪顽皮的孩子。从高坡上跑下来,从菜畦、草地中穿过,与小河并肩而行。走不多远,它踩着卧在河上的碾坝到了对岸,又依旧靠向了它的母亲。  绵绵雨梭在织一幅飘逸、清丽的田园壮锦。软滑的小路上,走着上学的我们。三三两两,各色的衣服,各样的斗笠、雨伞,衣服鲜艳的女孩子,斜撑着棕色、黑色、粉红色的伞,姗姗而行,就像一朵朵娴静的睡莲在轻轻地漂游……春天的河水漫过碾坎了,我们便卷起裤管,拎起鞋,拉起手,唱着歌壮胆,在碾房轰轰的响声中,踩着凉水和苔皮,慢慢向前移动。  在春天的小路上,我们有的在中间当马,有的在前面做杖,有的在后面当挑夫,有的在两边当卫士,背着残痰的同伴去上学;我们曾跳进河里,救起从碾坝上滑落的小同学;我们帮助碾豆子的伯娘抬过沉甸甸的麻袋,修复过小路上冲塌的石板桥;我们热烈地谈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用指头在地上演算习题,在长长的小路上划出一块块奇特的符号……  呵,小路,它若有心,它若有情,该还记得那个春天般的年代,春天般的我,一封信,一点景物,就会勾起亲切的、甜软的柔情和深长的思绪。  小路长长。它也许是一支不仅有序曲,而且有尾声的漂泊者的歌。1.从短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的小路  ()的细竹  ()的睡莲()的童年  ()的符号  ()的思绪2.用横线画出一个比喻句。3.用波浪线画出一个拟人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填空。(1)我们走在春天的小路上,做过的好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表达了作者浓浓的__________之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溯源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认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 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我们的下一代呢? 问题: (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请分析文中括号内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溯源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认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我们的下一代呢?问题:(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请分析文中括号内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材料溯源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受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我自已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我们的下一代呢[问题1][简答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7分)[问题2][简答题]概括文章第6、7、8自然段所写,说明人类是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的。(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