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洞

说起“黑洞”,人们很容易_________地把它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黑洞”也是一种天体,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再也无法逃逸.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望文生义

B.不由自主

C.自然而然

D.顾名思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宝,。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撰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A:③②④①⑤⑥
B:⑥②⑤①④③
C:⑥⑤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⑤④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撰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A:③②④①⑤⑥
B:⑥⑤①②④③
C:⑥②⑤①④③
D:③②①⑤④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______________。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撰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A:③②④①⑤⑥
B:⑥②⑤①④③
C:⑥⑤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⑤④⑥
卢梭的绘画,是一种想像,想像的风景,想像的风景中的动物……只有想像是个无底洞。在洞的四周,长满潮湿的东方美人藓、月光苔、紫金木、玻璃柚枝、黑茶树,还有大片小片的锯条草。卢梭的绘画,像一座照相馆和一座标本室。悄无人声的诡异,或者说鬼气。不正常的氛围让一部分人不能自拔,一部分人敬而远之。他的风景像是乡村照相馆里画的红红绿绿俗不可耐的布景,他的动物像是学院标本室里做的大大小小装模作样的标本。而卢梭的人物,又统统都像蜡像,滑稽中有种逼人的呆头呆脑。卢梭是一个创作多年对自己的艺术感觉极其良好而别人总觉得他不在路子上的画家,正是这一点,卢梭独一无二。卢梭的绘画,它是俗不可耐的、装模作样的、呆头呆脑的,但却荡漾出常人难以道出的诗情。卢梭既不是点铁成金,也不是化腐朽为神奇。在卢梭的绘画里,俗不可耐还是俗不可耐,装模作样还是装模作样,呆头呆脑还是呆头呆脑,卢梭只是把它们加在一起,卢梭不厌其烦地做着加法,一会儿笔算,一会儿口算,只是答案总不对。正这一点,卢梭说三道四。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一本俗不可耐的作品中,除了发现它的俗不可耐外,一无所有。我们如果能在发现它的俗不可耐之外,还能发现它是装模作样的,那么,这基本上已不是拙劣之作。我们如果在发现它的俗不可耐而装模作样之外,还能发现它是呆头呆脑的,那么,这基本上已是本杰作了。因为它坏出了性格,坏出了丰富多彩,坏出了名。庞德的诗,在我看来之所以好,就因为写得很坏,所以比写得很好的艾略特和写得很好的威廉斯要出奇得多。尤其对一位成熟的作家而言,写坏一本作品,其实和写好一本作品一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因为他常常写得不好不坏,瘟了。对第一段中“只有想像是个无底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像是人们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B.卢梭在作画的过程中,只会画想像中的事物,不会画现实中的事物C.卢梭的绘画,充满了丰富的想像,能把人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D.卢梭在绘画中离开了想像,就只有俗不可耐,呆头呆脑,装模作样
卢梭的绘画,是一种想像,想像的风景,想像的风景中的动物……只有想像是个无底洞。在洞的四周,长满潮湿的东方美人藓、月光苔、紫金木、玻璃柚枝、黑茶树,还有大片小片的锯条草。卢梭的绘画,像一座照相馆和一座标本室。悄无人声的诡异,或者说鬼气。不正常的氛围让一部分人不能自拔,一部分人敬而远之。他的风景像是乡村照相馆里画的红红绿绿俗不可耐的布景,他的动物像是学院标本室里做的大大小小装模作样的标本。而卢梭的人物,又统统都像蜡像,滑稽中有种逼人的呆头呆脑。卢梭是一个创作多年对自己的艺术感觉极其良好而别人总觉得他不在路子上的画家,正是这一点,卢梭独一无二。卢梭的绘画,它是俗不可耐的、装模作样的、呆头呆脑的,但却荡漾出常人难以道出的诗情。卢梭既不是点铁成金,也不是化腐朽为神奇。在卢梭的绘画里,俗不可耐还是俗不可耐,装模作样还是装模作样,呆头呆脑还是呆头呆脑,卢梭只是把它们加在一起,卢梭不厌其烦地做着加法,一会儿笔算,一会儿口算,只是答案总不对。正这一点,卢梭说三道四。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一本俗不可耐的作品中,除了发现它的俗不可耐外,一无所有。我们如果能在发现它的俗不可耐之外,还能发现它是装模作样的,那么,这基本上已不是拙劣之作。我们如果在发现它的俗不可耐而装模作样之外,还能发现它是呆头呆脑的,那么,这基本上已是本杰作了。因为它坏出了性格,坏出了丰富多彩,坏出了名。庞德的诗,在我看来之所以好,就因为写得很坏,所以比写得很好的艾略特和写得很好的威廉斯要出奇得多。尤其对一位成熟的作家而言,写坏一本作品,其实和写好一本作品一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因为他常常写得不好不坏,瘟了。作者本人对于卢梭作品持什么态度? A.赞扬B.评判C.惊奇D.文中没有提到
卢梭的绘画,是一种想像,想像的风景,想像的风景中的动物……只有想像是个无底洞。在洞的四周,长满潮湿的东方美人藓、月光苔、紫金木、玻璃柚枝、黑茶树,还有大片小片的锯条草。卢梭的绘画,像一座照相馆和一座标本室。悄无人声的诡异,或者说鬼气。不正常的氛围让一部分人不能自拔,一部分人敬而远之。他的风景像是乡村照相馆里画的红红绿绿俗不可耐的布景,他的动物像是学院标本室里做的大大小小装模作样的标本。而卢梭的人物,又统统都像蜡像,滑稽中有种逼人的呆头呆脑。卢梭是一个创作多年对自己的艺术感觉极其良好而别人总觉得他不在路子上的画家,正是这一点,卢梭独一无二。卢梭的绘画,它是俗不可耐的、装模作样的、呆头呆脑的,但却荡漾出常人难以道出的诗情。卢梭既不是点铁成金,也不是化腐朽为神奇。在卢梭的绘画里,俗不可耐还是俗不可耐,装模作样还是装模作样,呆头呆脑还是呆头呆脑,卢梭只是把它们加在一起,卢梭不厌其烦地做着加法,一会儿笔算,一会儿口算,只是答案总不对。正这一点,卢梭说三道四。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一本俗不可耐的作品中,除了发现它的俗不可耐外,一无所有。我们如果能在发现它的俗不可耐之外,还能发现它是装模作样的,那么,这基本上已不是拙劣之作。我们如果在发现它的俗不可耐而装模作样之外,还能发现它是呆头呆脑的,那么,这基本上已是本杰作了。因为它坏出了性格,坏出了丰富多彩,坏出了名。庞德的诗,在我看来之所以好,就因为写得很坏,所以比写得很好的艾略特和写得很好的威廉斯要出奇得多。尤其对一位成熟的作家而言,写坏一本作品,其实和写好一本作品一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因为他常常写得不好不坏,瘟了。第四自然段中的“别人”具体指的是哪一种人: A.看了卢梭的绘画不能自拔的人B.看了卢梭的绘画后敬而远之人C.像庞德那样写得很坏的人D.像艾略特和威廉斯那样写得很好的人
卢梭的绘画,是一种想像,想像的风景,想像的风景中的动物……只有想像是个无底洞。在洞的四周,长满潮湿的东方美人藓、月光苔、紫金木、玻璃柚枝、黑茶树,还有大片小片的锯条草。卢梭的绘画,像一座照相馆和一座标本室。悄无人声的诡异,或者说鬼气。不正常的氛围让一部分人不能自拔,一部分人敬而远之。他的风景像是乡村照相馆里画的红红绿绿俗不可耐的布景,他的动物像是学院标本室里做的大大小小装模作样的标本。而卢梭的人物,又统统都像蜡像,滑稽中有种逼人的呆头呆脑。卢梭是一个创作多年对自己的艺术感觉极其良好而别人总觉得他不在路子上的画家,正是这一点,卢梭独一无二。卢梭的绘画,它是俗不可耐的、装模作样的、呆头呆脑的,但却荡漾出常人难以道出的诗情。卢梭既不是点铁成金,也不是化腐朽为神奇。在卢梭的绘画里,俗不可耐还是俗不可耐,装模作样还是装模作样,呆头呆脑还是呆头呆脑,卢梭只是把它们加在一起,卢梭不厌其烦地做着加法,一会儿笔算,一会儿口算,只是答案总不对。正这一点,卢梭说三道四。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一本俗不可耐的作品中,除了发现它的俗不可耐外,一无所有。我们如果能在发现它的俗不可耐之外,还能发现它是装模作样的,那么,这基本上已不是拙劣之作。我们如果在发现它的俗不可耐而装模作样之外,还能发现它是呆头呆脑的,那么,这基本上已是本杰作了。因为它坏出了性格,坏出了丰富多彩,坏出了名。庞德的诗,在我看来之所以好,就因为写得很坏,所以比写得很好的艾略特和写得很好的威廉斯要出奇得多。尤其对一位成熟的作家而言,写坏一本作品,其实和写好一本作品一样困难,甚至更加困难。因为他常常写得不好不坏,瘟了。对第六自然段中“只是答案总不对”理解正确的是: A.卢梭“一会儿笔算,一会儿口算”,但是他的计算水平太低,因而答案总不对B.卢梭在作画时不知道该画几个景物,几个人物,几个动物C.卢梭的作品总是把景物、人物、动物算对以后才进行绘画D.卢梭创作的作品总是不被别人承认他是在路子上的画家

日本索尼公司前总裁盛田昭夫在《MadeinJapan》中谈到:目前,对日本式经营的探讨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美国,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没有任何秘诀可言。促使事业成功的既不是理论,也不是战略规划,更不是政府的政策。如果说日本式经营存在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把人当作事业的基础。在日本,企业经营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与员工建立健全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家庭般的气氛,让员工感受到与经营者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日本,成功企业的共同之处在于让全体员工具有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这一点上,与美国那种将与企业相关人员划分成股东、管理者和劳动者三个群体的做法大相径庭。如果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尽管我们坚信日本的企业经营者用事实证明这种理念为他们带来了成功。然而,外国企业引进日本式经营的方式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这是因为:任何人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不敢轻易尝试改变传统。“人本主义”这一提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在某些时候又会伴随着极大的风险。然而,如果从长远的观点上看,不管高层管理者有着多么优秀的手腕,也不管他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企业的命运归根到底掌握在员工的手中。因此,我几乎每年都参加新员工的欢迎仪式,直接与员工对话,这一习惯已经持续了40多年。比如,在1986年的仪式上,我是这样讲的:“首先,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公司与大学的区别。在大学里,你们向学校缴纳学费,可是从今天开始公司要向各位发放薪水。在胜任工作岗位之前,各位对于老员工来说是一个包袱。第二点,在大学只要考得好,就可以得到一个好成绩甚至满分,你们可以心安理得。而在公司每一天都是考试。如果兢兢业业,得到的不是100分,甚至可能得到几千分,也可能只有50分。不仅如此,如果出现关键性的错误,可不是得个零分就能解脱的,而是负分,而且这个负分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所以,进入索尼公司并不是进了保险箱,而是时刻面临风险。”讲到这里的时候,新员工开始困惑地思考商务世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于是,我接着讲:“我们把各位招入公司不同于征兵,企业也不是军队。大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了索尼,所以责任在你们自己。大家进入公司后,通常会在此度过二十乃至三十年的时光,而人生却只有一次。对于你们来说,今后的二三十年应该成为人生和事业的巅峰时期,然而这也同样只会光顾一次。我希望在三十年后大家退休或者走完人生旅程时,不要懊悔在索尼度过的时光。后悔就是悲剧。我再次强调,选择本公司的责任在大家。我想说的是,大家在进入公司后的两三个月时间里,要好好想一想在索尼工作对自己来说是不是一种幸福,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将大家招聘到了索尼,但是我们作为经营者或者说作为管理者,不可能给他人提供幸福。因为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请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如何理解日本和美国企业对劳动者认识的不同?

 资料9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很多人因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欲望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有专家认为,社会公众焦虑心态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必然,而引发公众焦虑的因素也是各种各样的。  汪然在广州从打工起步,国企、外企、民企都做过。几年前,汪然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苦心经营,如今工厂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而汪然却难有安全感:服装加工行业竞争激烈,政策、资金、市场等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带来业务上的不确定性,如订单无法预期,与银行、政府部门打交道时依然会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加之现在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虽然有保险,但不知日后能否成为足够的保障,现在社会发展如此快。汪然只能给自己订下“活到老,做到老”的目标。他说:“原来人们要求男人‘三十而立’,现在变成了‘三十而富’。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成为衡量成败的标准,好像30多岁你还没富,你这辈子就没机会了。一旦被这样的成功模板驱使着,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看着身边的朋友有的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读书甚至全家移民,看着有的人不再信任爱情选择单身,看着厂里的年轻工人整天想着要赚到更多的钱……汪然也很迷惑:“人们把名望、地位、金钱当作成功,可拥有这些就是成功吗?我们的精神追求去哪儿了?”  刘军1990年技校毕业后进入山东某县机械厂,成为一名车床工。1998年,他已是厂里的生产班长。正当他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时候,国企改革大潮席卷这座小城。县机械厂并入了市机械厂,刘军下岗了。十多年来,他的生活就像掉进了无底洞,心里总是没着落。刘军说,刚离开工厂那会儿,仗着年轻气盛,他学会了开车,家里凑钱买了辆小客车,在乡镇和县区间跑客运,虽然十分辛苦,但收入也不少,还算踏实。可几年后,一次意外导致车辆几乎报废,他受到很大打击,也没有了开车的信心。从那以后,他又和老乡贩卖过蔬菜,跑过销售,生意总是赚少赔多。2007年,6岁的儿子上学了,妻子又因病住院手术,家庭负担更加沉重,刘军的脾气越来越暴躁。2010年,刘军通过招聘成为市政公司的一名维修工,并将中断多年的养老保险续上了。表面看,日子总算稳定了,可他还觉得底气不足,每月1400元的工资,只能勉强应付生活,将来孩子要上高中,读大学,单靠这些钱是根本不够的。  工作了5年,正准备结婚的李纲突然陷入了极大的焦虑,他和女友虽然都在广州上班,却都没有广州户口。没有户口,就没法在当地领结婚证,就难以申请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将来孩子上学更是难题。上大学、读研、上班,李纲在这里生活了几年。猛回头他发现这座繁华的城市,原本就和他无关。高房价下,很多地方出台了住房保障措施,但是,外地户口人员多被排除在外,如果没有当地户口,包里揣着钱,也难以买房买车。  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户口不同造成用工壁垒、社保差异、待遇悬殊……由此带来的“人群排斥”,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离”。生病了该去哪医治?孩子还能不能正常上学?年老后能不能领到养老金?这些问题都增加了他们心中的焦虑。  “不找关系,办点事还真难。”广东一家企业老板程强说。去年底,他去当地工商局办某项手续,折腾了两天也没办完。后来托人找了个朋友,半天就办好了。刚刚而立之年的小陈,一年收入近20万,但他还是不满足,有车有房,但还是会说,同学开了几十万的车,自己才开七八万的;同学住的是几百平米的大房子,自己还住在两居室,心里很不舒服。于是炒股,买股票、基金,但是心里焦虑,觉得不如别人好。  英国一项研究称,世界都在进入“快生活”,全球城市人走路速度比10年前平均加快了10%,而其中位居前列的几个国家都是发展迅速的亚洲国家。事实上,快节奏以及强调“快”也成为一些中国人现代生活的标志,一些人热衷赶时间,到处都要快节奏:手机在响,电话在催;最爱“快进”,狂点“刷新”;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车选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做事最好名利双收;理财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还要有现房现车。一些人总是把每一天都当作打仗来过。中国“快生活”让许多中国人感到疲惫和困惑,也有学者质疑:“一切问题真的都是速度的错吗?”  【问题】  给定资料中反映了社会上人们出现的各种焦虑情绪,请就政府如何缓解民众的焦虑情绪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对策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

(四)  【给定资料】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很多人因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欲望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有专家认为,社会公众焦虑心态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必然,而引发公众焦虑的因素也是各种各样的。  汪然在广州从打工起步,国企、外企、民企都做过,几年前,汪然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苦心经营,如今工厂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而汪然却难有安全感:服装加工行业竞争激烈,政策、资金、市场等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带来业务上的不确定性,如订单无法预期,与银行、政府部门打交道时依然会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加之现在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虽然有保险,但不知日后能否成为足够的保障,现在社会发展如此快。汪然只能给自己订下“活到老,做到老”的目标。他说:“原来人们要求男人‘三十而立’,现在变成了‘三十而富’。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成为衡量成败的标准,好像30多岁你还没富,你这辈子就没机会了。一旦被这样的成功模板驱使着,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看着身边的朋友有的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读书甚至全家移民,看着有的人不再信任爱情选择单身,看着厂里的年轻工人整天想着要赚到更多的钱……汪然也很迷惑:“人们把名望、地位、金钱当作成功,可拥有这些就是成功吗?我们的精神追求去哪儿了?”  刘军1990年技校毕业后进入山东某县机械厂,成为一名车床工。1998年,他已是厂里的生产班长。正当他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时候,国企改革大潮席卷这座小城。县机械厂并入了市机械厂,刘军下岗了。十多年来,他的生活就像掉进了无底洞,心里总是没着落。刘军说,刚离开工厂那会儿,仗着年轻气盛,他学会了开车,家里凑钱买了辆小客车,在乡镇和县区间跑客运,虽然十分辛苦,但收入也不少,还算踏实。可几年后,一次意外导致车辆几乎报废,他受到很大打击,也没有了开车的信心。从那以后,他又和老乡贩卖过蔬菜,跑过销售,生意总是赚少赔多。2007年,6岁的儿子上学了,妻子又因病住院手术,家庭负担更加沉重,刘军的脾气越来越暴躁。2010年,刘军通过招聘成为市政公司的一名维修工,并将中断多年的养老保险续上了。表面看,日子总算稳定了,可他还觉得底气不足,每月1400元的工资,只能勉强应付生活,将来孩子要上高中,读大学。单靠这些钱是根本不够的。  工作了5年,正准备结婚的李纲突然陷入了极大的焦虑,他和女友虽然都在广州上班,却都没有广州户口。没有户口,就没法在当地领结婚证,就难以申请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将来孩子上学更是难题。上大学、读研、上班,李纲在这里生活了几年。猛回头他发现这座繁华的城市,原本就和他无关。高房价下,很多地方出台了住房保障措施,但是,外地户口人员多被排除在外,如果没有当地户口,包里揣着钱,也难以买房买车。  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户口不同造成用工壁垒、社保差异、待遇悬殊……由此带来的“人群排斥”。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离”。生病了该去哪医治?孩子还能不能正常上学?年老后能不能领到养老金?这些问题都增加了他们心中的焦虑。  “不找关系,办点事还真难。”广东一家企业老板程强说。去年底,他去当地工商局办某项手续,折腾了两天也没办完。后来托人找了个朋友。半天就办好了。刚刚而立之年的小陈,一年收入近20万。但他还是不满足,有车有房,但还是会说,同学开了几十万的车,自己才开七八万的;同学住的是几百平米的大房子,自己还住在两居室,心里很不舒服。于是炒股,买股票、基金,但是心里焦虑,觉得不如别人好。  英国一项研究称,世界都在进入“快生活”,全球城市人走路速度比10年前平均加快了10%。而其中位居前列的几个国家都是发展迅速的亚洲国家。事实上,快节奏以及强调“快”也成为一些中国人现代生活的标志,一些人热衷赶时间,到处都要快节奏:手机在响,电话在催;最爱“快进”,狂点“刷新”;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车选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做事最好名利双收;理财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还要有现房现车。一些人总是把每一天都当作打仗来过。中国“快生活”让许多中国人感到疲惫和困惑,也有学者质疑:“一切问题真的都是速度的错吗?”  【问题】  给定资料中反映了社会上人们出现的各种焦虑情绪,请就政府如何缓解民众的焦虑情绪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对策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

1.本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材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材料
1.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到如今已经整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广东、浙江等省相继开始公车改革试点,但始终“雷声大雨点小”,成效甚微,百姓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公车消费”作为“三公消费”的重头,车轮腐败如同一个巨大的“无底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的损失,对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数据显示,仅2014年1月,全国查处的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事件就有442起。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民法室主任孙宪忠说,长期以来百姓对公车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公车超标和超范围使用方面,有些国家公职人员争坐高级车,有的官员甚至把司机视作自己公款雇佣的“家庭服务员”,包括送孩子上学、家属上街买东西都用公车。
以下,是一名基层公务员关于公务用车的“实话实说”:
在广州市,1997年规定市政府、人大各配公务车3—8辆,可现在市直部门通常配车都在20辆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厅局级领导、非领导的专车,普通公务用车极少。
比如广州某市直单位20多辆车中,只有3辆车况最差的车是工作用车,其他都是领导专用车,根本无法保障公务使用。处级、科级干部公干经常需要坐地铁或公交。
到厅级后,不但领导本人,连上级都觉得熬出来不容易,应该享受特权,所以各单位不断打报告申请车辆配给领导,上级也愿意做好事,安抚好下级,所以睁只眼闭只眼,不知不觉配车范围就越来越大了。
越往基层,熬到处级、科级的难度不亚于省、市的厅级。所以,到区县街镇,超标配车情况更严重。区县,副处以上就配专车,正处往往还配专职司机。
在最需要车辆的基层一线执法系统,超标配备更严重。公安、城管等执法系统,甚至副处级都配备专车和专职司机。
在公车配备GPS定位系统以前,正科级领导就可以把单位的执法办案车辆开回家作为私家车使用,情况非常普遍。离谱的是,真正的办案人员工作用车反而得不到保障,逼得没办法,还要战战兢兢向领导“借”车。
比如,原来广州某区公安局,一个基层侦查大队(副处级)的内设中队15人左右,配备3部办案用车,分管副大队长(正科级)占有一部车况最好的吉普车,中队长(正科级)占有一部车况次好的吉普车,真正办案的14个人,共用一部已经过了报废期的面包车。
经常为了车辆使用而吵架,万不得已才向领导“借”专车。最滑稽的场景是,因为车况太差在冬天,当侦查员需要守候跟踪犯罪嫌疑人的时候,他们必须凌晨六点多摸黑热车,否则到用的时候根本打不着火,犯罪嫌疑人一加油门就不见了,办案民警哭笑不得。
公务用车已经完全背离了设立的初衷,几乎完全变成了领导的“福利”,现有的公务车制度实际上是在降低行政效率。
2.连续多年呼吁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公车的数量可能没人统计清楚,但远超200万辆,“近年来膨胀速度加剧,一些单位变着法儿增加车辆”。
叶青说,短短十年间,有的单位公车从10辆增加到30多辆,数量膨胀了3倍,在西部最不发达地区的一个县,公车数量也超过400辆,可见公车泛滥之严重。
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以200万辆的公务用车数量计算,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一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而民间和专业学者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公车数量约300万~35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为3000亿一4000亿元。据估计,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在6%~12%。
据记者采访了解,不少公车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人为浪费现象。比如,各地开会基本都是一个领导一辆车,开会几个小时期间,部分车子一直不熄火。同时,加油、维修虚开发票等现象大量存在,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据有关部门调研结果显示,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换了40多个轮胎,几乎每周换一个,其中漏洞可想而知。
据国家发改委及广东省测算,党政机关的公车,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辆成本的5—6倍,而使用效率则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6~1/5。
伴随着公车数量膨胀,公车私用愈演愈烈。一名地方干部甚至对记者说,现在不单是公车私用,更出现了普遍的“公车家用”问题。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就在近期各地落实“八项规定”的背景下,清明节期间,仍有多省市发现大量公车“顶风”扫墓、旅游的现象。譬如辽宁铁岭,虽然三令五申要求严管公车,在假日期间封存5000辆公车,但仍有34个单位因公车违规使用被查处。
长期研究“三公”消费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南平说,十多年来虽然各地公车改革之声不断,但“越改越多、越改越乱”是不争的事实。改革试点或无疾而终,或者成为“半拉子工程”,甚至出现“补贴照拿、公车照坐”的局面,车改成了变相福利,影响公车改革的公信力。
“年复一年的改革不彻底,难抑普遍违规。”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卫华说。
3.在公车改革的漫长道路上,由于缺乏统一部署和标准,各地的公车改革都是各自试点,其方法各不相同。
北京: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分6个档次对干部进行车补,包括实职副处级干部每人每月1800元,非实职处级干部每人每月1300元,科长每人每月500元,科员、办事员每人每月200元等。
同时,对现有公车进行合理处置。除保留4辆公务用车保障书记、镇长、人大主任和紧急公务使用外,对其余20辆公务车,经机动车评估公司统一评估作价后,公开面向机关领导、科级以下干部、司机和社会4个等级依次进行认购。
鼓励参与车改的干部购买机关现有的旧车或购买新车,对购买新车的给予购车价格20%的一次性补贴,最高可补3万元。
昆明:
“传统的货币化改革,也就是发放现金乘车补贴,治标不治本,容易出现‘拿了补贴,公车照开’的现象,反倒会增加财政负担。群众也会有质疑,认为我们是在变相解决公务员的福利问题。”昆明市纪委党风室主任季志远说,通过反复考量,昆明车改实行了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制度。试点选择了经济比较发达、公共交通资源比较完善的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个主城区。
改革共将221个单位(含9个办事处)5344人列入试点对象。试点单位各类公务车920辆全部收缴,其中车况较好的258辆预留为公共交通服务车队用车,66辆按车辆编制和工作要求划拨执法部门使用,执法部门不再另行购买新的公务用车。对较为陈旧的134辆作了报废,其余462辆向社会公开拍卖。
利用留用的258辆车,分别组成了四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承担改革单位必需的公务交通保障服务。根据各区近三年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平均数,测算出定额包干管理经费为每人每月400元。经费由区财政核拨至各试点单位,主要用于私车公用时在指定地点维修、加油,购买公交IC卡,租用区机关公务交通车和其他社会车辆的费用支出,使用情况按季度公示,超支不补。
温州:
为了整顿公车使用的一些问题,温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发出加强党政机关公务车辆管理的规定。主要有:公车贴标,所有公车须统一贴上由温州市反腐败斗争联席会议办公室制作的公车标识;严禁公车私用,对因私确有特殊原因需借用公车的,必须在用车前提出申请,填单,说明用车原因、时间、线路,经单位负责人同意后方可使用,用车按0.8元/公里付费;严格执行浙江省有关规定,严禁超编、超标购车和违反规定向企事业和下属单位借、换车辆;非工作时间公车须入库;车辆定点维修、加油、统一投保第三方责任险;配备专职驾驶员;公车发生交通事故或被盗被抢等重大问题,必须逐级报告。
4.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文向社会公布。两个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
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公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力争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用2至3年时间全面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指导意见规定了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合理确定党政机关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公开规范处置公务用车的具体办法。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是针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参改范围、人员范围和车辆范围。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的方式是在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后,对参改的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自行选择公务出行方式,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城区)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具体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适时适度调整公务交通
注意事项
1.监考老师发给你的测试材料分为两部分:试题本和答题纸。
2.测试开始前,请在试题本和答题纸上指定位置先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内容,然后再开始答题。
3.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4.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5.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6.特别提醒:
a.本试卷科目代码为“21”,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卡“科目代码”栏内对应数字涂黑,
否则无法评分。
b.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所有试题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必须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严禁折叠答题纸!
给定材料
材料1: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互动的基石。城市是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摇篮。在这里各种社会活动的互动、碰撞和创新,创造出了新的理念和协作。一座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带来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据“2013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纽约、伦敦、北京和巴黎分列前四,上海位列第14位。本次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指标设计的核心理念遵循“3D”原则,即活力(Dynamism)、多元(Diversity)和差异(Difference)。排行榜以“综合性”和“特殊性”为标准选取了世界上100所城市,样本之大是既往城市排行榜无法比拟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各城市文化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由此可见,上海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开放程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材料2:
上海话是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海原处于吴地并不发达的海滩,开埠前,上海话是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语言,因此在上海话中至今保存着比别的地方更多的古代语音,词语和语法现象,反映出古代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在开埠后汇入了各种语言和方言,在文化碰撞、交汇和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各种词汇、成语和言语。发达的商业活动使大量的商业词语,如“撬边”、“卖相”和“套牢”等,被引入到上海的日常用语中来。上海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上海人发现一件就创造一个名词,大量新词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沙发、课程、马达、麦克风、敲竹杠、小儿科等等,这些词语后来大多为普通话所吸收,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上海方言中所包容的文化积淀,与上海的石库门等近代建筑这些物质文明相融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奋的遗产,成为中西交融的、博大多元的、雅俗同赏的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调以及多样化的文艺趣味都溶化在上海话的海派文化中。吴侬软语伴随着上海人的亲乡情节,荡漾在那些具有浓厚乡土情的上海话民歌、童谣、绕口令、顺口溜、谜语、老古闲话和文艺作品里,萦绕在闾里巷间。充分挖掘上海方言这个丰富的宝藏,可以将上海人民的生活细貌、民俗文化和社会变迁展现得栩栩如生。
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方言成为上海人排外、不尊重外地人,并依赖语言设置交流障碍的“罪魁”之一。曾任教小学的退休教师谢阿姨回忆当年校园沪语“禁令”,对一条标语印象深刻:“不说脏话、不说方言、做文明的好孩子”。从小生长在上海的谢阿姨对此深表忧虑,“上小学的孙子虽然听得懂上海话,却说不好”,心痛之余,她得空就教孩子念老上海童谣。
时至今日,沪语的生存状态十分严峻。不少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上海人所说的沪语已略微走样。“90后”口中的沪语,从发音、词汇到语法已接近普通话了。至于“00后”的孩子们,情形更糟糕。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暗示面前,家长大部分选择了用普通话或英语与孩子交流,鲜有说上海话的。
某杂志就上海方言、建筑、文化、教育等核心竞争优势开展的网上调查显示,只有31.4%的中学生表示会说上海话,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说。莫沪语专家表示,近年出生的幼儿们如果再不开口说上海话,沪语传承就会出现一个长达30年的断层,这将危及上海方言的生命。
多元的娱乐消费使地方戏剧的观众日趋老龄、小众。而今,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方言。为留存沪语的血脉,上海文化工作者做了不少工作。《新民晚报》的“上海闲话”栏目大受读者好评;沪语输入法业已问世;2012年6月,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试播沪语版后,反响热烈,观众猛增三成。不少网友表示:“沪语播报每周一次太少,最好每天都有”;“能不能每天用上海话讲啊?我保证天天看”。
新学期伊始,沪语兴趣班走进学校。虽然是选修的拓展课程,但很受学生喜爱,报名者众多。不久前上架的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旨在从称呼和习俗等方面教孩子讲上海话,该教材已进入小学课堂,不少家长和师生点赞。
材料3:
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的上海提篮桥监狱最初由英国人修建,一直使用至今,是国内历史悠久的监狱。提篮桥区域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犹太人聚居地之一。2013年7月,一则该监狱即将搬迁的消息引发关注。7月24日,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一商用地块以总价10.44亿元被拍卖,折合楼面地价26831元/平方米,溢价率为49.1%。地产界普遍认为,这是对提篮桥监狱搬迁后周边楼市的“价格测试”。如何在城市建设与保护地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道老题目成为我国沿海最大开放城市的新课题。
因为监狱的存在,提篮桥区域在上海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变化中,显得格格不入。政府和当地居民都将其视为发展障碍,但学者又呼吁保护它,矛盾重重。50多岁的严小妹(化名),在离提篮桥监狱高墙10米外的街口开了一家香烛店。往监狱反方向走几十米,就是下海庙-----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她自幼生活在这里的一间15平米的临街房子里,儿子在大学住校了,留下她和老伴。“小时候这里很热闹。提篮桥是市中心,离外滩近,不比南京路差。杨浦区很多地方那时候还是乡下。”严小妹说,但这种优越感随着城市建设进程逐年下降。“50年来,这里几乎没有变化。”在上海人的词汇里,“提篮桥”已经成了监狱的代名词。当地居民王老伯说:“年轻人一结婚就搬走了,儿媳不肯住在这里,谁愿意住在监狱旁边?”“这里谁不希望监狱搬走啊?搬走了我们才能拆迁,谁不想住新房子?”这是严小妹现在的想法。附近很多条件好的住户都搬走了,把这里的旧房子出租。离监狱一两公里的地方,某国际金融广场正在热火朝天的赶工建设,一家超五星精品酒店即将投入使用,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附近还有浦西第一豪宅、上海第三代写字楼,这些都时时刺激着严小妹和她的邻居们,他们也渴望着“现代化”。
提篮桥街道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形容,监狱成了上海北外滩地区发展的“绊脚石”。附近居委会的马书记介绍,这里的商店不上档次,吸引不了人,只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为数不多的游客来参观时不会在此消费,不会增加地区的收入。“保护历史建筑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应该更全面地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讲保护的投入会是个无底洞”。此外,当地有些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平还停留在20年前,三代蜗居很普遍。随着上海房价的飙升,政府的拆迁、疏散成本也在节节攀高。
根据上海虹口区公布的规划,提篮桥地块将以提篮桥监狱这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整合临近的摩西会堂、舟山路—霍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与轨道12号线提篮桥站点、海门路55号等周边地块联动,打造大型综合性区域。在地产商眼里,历史文化保护区旁边的地块,容积率必然严格限制,付出高昂的拆迁成本去建低容积率的房子,何况旁边还有个大监狱,谁愿意?
为什么很多居民不愿意住在这些老房子里?据复旦大学专项课题调研,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房子年久失修,但现在没人维修。第二,超负荷使用,原来是一家一户,现在要住七八户人家。第三,这些老房子都经历了多次产权变更,很难厘清权属关系。提篮桥监狱需要保护,这已经达成共识。但具体如何实施,看法就众说纷纭了。专家们既不同意政府卖地、大规模重新开发,也不同意居民全搬走,留下空荡荡的展览馆。
2003年,提篮桥地区被增补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其特色为“特殊建筑和里弄住宅、宗教场所”。二战期间,其附近的摩西会馆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两万多名犹太人逃难到上海时主要就居住在这里,现在则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是许多犹太游客访沪的必到之处。区域内德文招聘的商店和奥地利式露天咖啡馆鳞次栉比,令这里有“小维也纳”之称。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表示,除了提篮桥地区,全世界所有犹太人在二战中聚集过的地方都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但展示的都是扭曲和杀戮,只有提篮桥展示的是友谊、阳光、生命。犹太人聚居地纪念活动中,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家银行行长,虽然已经92岁高龄,到了故地,无需别人指路,就找到了自己家的原址。他动情地告诉周围人:瞧这间房,爸爸妈妈睡大床,这边是姐姐的床,那边是我的小床。”边说着,眼泪掉了下来:“真的感谢上海,在我们犹太人被全世界赶尽杀绝时,这里收留了我们。”
与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相对应的“人文景观”,是曾经被关押在提篮桥监狱的众多历史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章太炎和邹容。他们因为《苏报》案被囚禁在此,章太炎得以出狱,邹容却病死狱中。任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