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名臣。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是由于

A.通过“格心”“致良知”

B.践行“知行合一”思想

C.注重“气节”“声誉”

D.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

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

 

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新阶段的是明代儒学大家王阳明。下列属于王阳明的“心学”观点的是

A.“心即理也”

B.“致良知”

C.“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D.“宇宙便是吾心”

(单选题)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

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他提出的“皆可为圣贤”的方法。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A.注重道德培养   B.强调主体意识

C.认同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

王阳明在给他儿子的家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反映出王阳明强调

A.修养本心

B.先理后物

C.格物致知

D.学以致用

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贛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遢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针对上述问题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明清儒学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价值。28。

王阳明认为,“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诫”“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这表明了王阳明

A.弘扬托古改制的精神

B.意识到良知的普遍性

C.否定儒家经典的价值

D.敢于挑战儒家的权威

无论是在谪居之所、边徼之地,还是在平乱征途中,王阳明都热衷于聚众讲学,以指点良知、倡行心学为务。王阳明热心讲学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心学思想

B.挽救统治危机

C.确立私学地位

D.教化广大民众

 

关于王阳明的“诚意”说,理解错误的是

A.王阳明的“诚意”说是一种经验主义

B.“意”就是意识、意向、意指

C.一个事物不是首先从事物开始,而应当从意开始

D.获得知识不是外界把知识强加于人身上,而是人通过意发动知识。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C.融合了佛道等理论

D.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人悦易从 D.随材适性

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格物致知        D.读万卷书

王阳明《传习录》中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表明王阳明

A.不再认同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

B.强调以实践去促进良知的发展

C.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的开展

D.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

 

王阳明被称为阳明先生,其学派称为姚江学派,其学说为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致良知说,下列选项不属于王阳明思想的是()
A、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
D、天下为主,君为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有何相似之处,并归纳两者思想的不同。

 

东西方同时代的王阳明和马丁·路德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有的西方学者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主要基于王阳明

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

中国明代的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

B.王阳明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C.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D.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