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指出下列属于《新青年》的作者()

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宗白华

E、沈玄庐

[多选]《新青年》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指出下列属于《新青年》的作者()
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宗白华
E.沈玄庐

恽代英在给《新青年》的信中写道,自从看了《敬告青年》后,“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这说明(    )

A.恽代英亲自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B.《新青年》只适合青年阅读

C.新文化运动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D.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民主运动

【选择题】: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在上海创办()(原名《青年杂志》)。

A、李大钊《新青年》

B、陈独秀《新青年》

C、李大钊《晨钟》

D、陈独秀《晨钟》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B.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C.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

D.1917年,《青年杂志》迁到北京

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但是,《新青年》迈入第三年,就开始出现议论政治的文章。如《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劳工精神》《庶民的胜利》《欧战与哲学》等。《新青年》的立场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的“Democracy and Science”指

A. 与技术

B. 民主与共和

C. 自由与平等

D. 民主与科学

 

1918年3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以读者名义致函《新青年》,肆意指责《新青年》排斥孔子,废灭纲常,尤集矢于文学革命;刘半农则代表《新青年》逐一批驳。双方各尽意气之能事,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效果。对他们这样做的效果,分析正确的是

A.助长了全盘西化的倾向

B.激发了公众舆论的关注

C.扫除了文学革命的障碍

D.厘清了文化阵营的分歧

1917年1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的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杂志走入了北京大学校园。《新青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

[单选]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D.中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

下列关于《新青年》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15年9月创刊于北京

B、原名《青年杂志》

C、《新青年》一开始就由新文化的倡导者轮流主编

D、是五四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进攻的主要阵地

中国近代的《时务报》、《新民丛报》、《新青年》三个杂志创造了三个新时代。其中,《新青年》创造了

A.提倡维新,推动富国强兵的时代

B.反对专制,宣传君主专制的时代

C.主张共和,宣传暴力革命的时代

D.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直到《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1916年9月,陈独秀从第二卷第一号开始將《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进攻,从而开始了新文化运动。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

B.有轻视自然科学倾向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作为新的阵地,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A.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

D.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的“志”指的是

A.《语丝》

B.《论语》

C.《小说月报》

D.《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