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坑

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位于(  )。

A、白沙黎族自治县

B、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C、屯昌县

D、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地质学家在澳大利亚中部距地表3公里的地下发现了两处直径超过200公里的神秘自然景观,景观所含有的石英砂中有着一簇簇的细线,这些细线大部分是相互平行的直线,地质学家认为,这些景观很可能是巨大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而石英砂的结构就是造成断裂的证据。

A.只有经历高速的陨石撞击,地层中石英砂才会显示出含有平行直线的断裂结构

B.石英砂普遍存在于地球表面,由于坚硬、耐磨、化学性能稳定而很少发生变化

C.该景观的直径之大,并不同于其他的陨石坑,很可能不是一次形成的

D.该景观周围的岩石是3亿年到42亿年之前形成的,那么撞击也应发生在那一时期

下图是我国某地(24°N,106°E)附近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图示地貌在该区域分布较集中,该地貌及其成因是(  )。 A.天坑流水溶蚀塌陷形成B.火山口火山活动形成C.断块山岩层断裂错动形成D.陨石坑陨石撞击形成
地质学家在澳大利亚中部距地表3公里的地下发现了两处直径超过200公里的神秘自然景观,景观所含有的石英砂中有着一簇簇的细线,这些细线大部分是相互平行的直线,地质学家认为,这些景观很可能是巨大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而石英砂的结构就是造成断裂的证据。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的必要前提?()

A.只有经历高速的陨石撞击,地层中石英砂才会显示出含有平行直线的断裂结构

B.石英砂普遍存在于地球表面,由于坚硬、耐磨、化学性能稳定而很少发生变化

C.该景观的直径之大,并不同于其他的陨石坑,很可能不是一次形成的

D.该景观周围的岩石是3亿年到4.2亿年之前形成的,那么撞击也应发生在那一时期

美国航天局12月8日宣布,“()”号火星探测器为火星夏普山拍摄的高清晰度岩石照片显示,这座位于火星陨石坑里的山丘或许由一座大型湖泊的沉积物长期堆积、风化而成。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成为火星地质历史上曾存在流动水的又一有力证据。

A、索杰纳

B、勇气

C、机遇

D、好奇

欧洲太空总署大胆构想打造“月球村”:利用月球土壤3D打印居住舱,喝陨石坑冰层融化的水,吃月球泥土种出的蔬菜。计划到2030年送10位地球人到月球居住,30年后移民1000人。这表明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B.人的意识能创造出新的物质

C.人们可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D.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变化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6-100题。

400年前,当天文学家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他们发现月球表面是由两种主要的地形构成:明亮、崎岖、充满陨石坑的高地,以及暗沉、陨石坑较少的低地。17世纪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称低地为maria(拉丁文的“海”),因为它们具有平滑、黑暗的外貌。1959年,苏联宇宙飞船“月球三号”拍摄到月球的远地面,可以说是太空时代最大的惊喜之一,因为这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所以从未被观察过。这些照片显示出远地面几乎完全没有在近地面分布广泛的黑暗月海。虽然现在科学家对于如此二分化的地形有些可能可以解释的理论,但它仍然是个未解的谜团。

分析由阿波罗宇宙飞船的航天员和月球号无人登陆艇带回的月球岩石和土壤,研究人员得以窥想月球的演化。证据指出,月球约形成于45亿年前当时有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初生的地球,碰撞使得一股岩石蒸发喷出,进入地球轨道后,这些小物体便迅速地塌缩成为月球。它们聚积的速度之快,使得过程中产生的热熔化了初生月球的外部并产生了全球性的液态岩海,或称为岩浆。月球地壳便是由浮在岩浆海上的低密度矿物所形成的。

经过这个初生阶段之后,月球表面仍受到彗星、小行星和陨石的猛烈袭击,有些较大的物体轰炸出直径超过2000千米的盆地。大部分的陨石坑和盆地(至少在近地面者)在接下来的三四亿年间被富含铁质的玄武岩浆填满,形成今日所见的黑暗月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撞击渐趋缓和,变得较不频繁且较微弱。这个事实说明为什么比高地年轻的月海,具有较少又较小的陨石坑。近30亿年来月球上相当平静,火山烈焰熄灭之后,惟一剩下的活动就是[]形成陨石坑的撞击、持续的小型陨石雨,以及30多年前12名航天员的6,次短暂造访。

由于月亮经历撞击、火山活动和板块运动,它可以作为了解这些作用的开门砖。尤其,月球是地球的伴随天体,它也成为研究太阳系早期行星际事件的理想地点。在地球上,所有数十亿年前被小行星和彗星撞击的痕迹,几乎都已经被地球表面的地质活动所抹去。但是,月球上的这些记录却被保存了下来,让我们得以寻索和阅读。

科学家从阿波罗任务中学到很多,但是任务结束之后仍留下许多谜团。研究人员认识到,他们必须用多种不同的遥测工具描绘月球全貌。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往木星的伽利略宇宙飞船两度飞过地月系统,预先暗示了各种惊人现象,有待未来全球性侦察的发掘。

科学家在月球远地面南半球的南极——艾肯盆地(简称SPA盆地,是月球上最大的盆地)底部,发现高铁岩石的异常踪迹。伽利略宇宙飞船也通过不同波长的滤光镜描绘了若干月海,得到表面组成的信息。这些结果证明,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宇宙飞船遥测数据来记述月海内岩浆流的时序。

阅读一二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表面由两种主要地形构成

B.科学家们还不能对这两种地形的形成作出科学解释

C.月球是星体间碰撞而形成的

D.初生的月球外部全球性岩浆是天体撞击导致岩石蒸发喷出形成的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天文学中把地球与火星称为兄弟行星。下列有关火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

B、与地球相比,地质活动较很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于最近形成,有密布的陨石坑、峡谷

C、在西方被称为战神,这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所以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星”

D、火星平均温度为-23℃,大气稀薄而干燥,所以昼夜温差大,远远大于地球上的昼夜温差

近日,某国航空航天局最新的数据分析证实,“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于2013年6月在火星上探测到的信号是甲烷信号。有人据此推断,这些甲烷可能是来源于生活在盖尔陨石坑内的生物体,这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推断?
A.地球上的甲烷由生物体产生后会迅速消失在大气中,这证明火星上的甲烷一定刚被释放不久
B.经证实,火星上探测到的甲烷信号是持续稳定的
C.甲烷一直被视为遥远的星球上存在着生命的标志
D.火星上发现的甲烷,可能是因为陨石冲击,导致封存地底的甲烷气体被不断地释放出来
①汹涌的水流,自北向南,在火星表面“雕刻”出2公里宽,200米深的河谷
②欧洲航天局分析,火星上的流水可能来自雨水、地面水和融化的冰川,但究竟来自何方仍是个谜
③在卫星照片上惊人地发现,火星东部的南部高地惠更斯陨石坑附近,有大片古河流留下的无数干涸河谷和沟渠痕迹
④据估计,35亿至40亿年前,火星曾有大量河流
⑤火星河谷至今仍清晰可见,且河流呈树枝状,四通八达,留下过去明显水流活动痕迹,形成了新的火星地貌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①⑤②
B.④③①⑤②
C.③①⑤②④
D.④②③①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就“萨德”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不管什么人,如果恣意妄为,必然会付出代价!
B:国家发改委主任曾表示,今年要择机推出成品油改革方案,减少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的透明度;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要在油价稳定或回落的情况下出台。
C:众所周知,16世纪以来钓鱼岛就属于中国领土,而非日本长期侈谈的“无主岛屿”。而现在的钓鱼岛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完全是由于日本的血腥侵略所造成的结果。
D:如今小煤窑数量急剧膨胀,内蒙古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镇以北约两公里左右处的矿区,就有数百家小煤窑聚集。在卫星地图上,这个区域看起来更像是布满陨石坑的月球表面。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南极大陆只有被称为“世界上最苦的生物”的帝企鹅在冰上繁育,探险者每当看到帝企鹅站在冰上,在暴风雪中一动不动地孵化置于脚蹼之上的蛋时,就会受到安慰和鼓舞。
B:冷湖地区的雅丹地貌,因为地质地貌的多样性,以及漫长时间的打磨,出现了不少惟妙惟肖的象形地貌,让人生出丰富的联想,使得探险和长途拔涉的艰苦里充满了惊喜。
C:眼前的熔岩喷涌如万朵礼花绽放,再如流星雨般落下,瞬间又恢复平静,酝酿着下轮的精彩。玻璃细丝状的“佩雷之发”像陨石坑边缘的蜘蛛网一样复盖在湖面边缘。
D:皮察沟,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这里奇特的山体形状,石壁千丈,犹如刀劈:两岸山峦上的密林,郁郁葱葱。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参加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就异地高考方案等热点话题回答记者提问。教育部多次召开座谈会,强调因地制宜地解决随迁子女升学问题。
B: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曾表示,今年要择机推出成品油改革方案,减少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的透明度;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要在油价稳定或回落的情况下出台。
C:众所周知,16世纪以来钓鱼岛就属于中国领土,而非日本长期侈谈的“无主岛屿”。而现在的钓鱼岛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完全是由于日本的血腥侵略所造成的结果。
D:如今小煤窑数量急剧膨胀,内蒙古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镇以北约两公里左右处的矿区,就有数百家小煤窑聚集。在卫星地图上,这个区域看起来更像是布满陨石坑的月球表面。

在指定文件夹下打开文档WT04.DOC,其内容如下:

[文档开始]

孔龙灭绝新传说

据报道,科学家普遍认为,曾有一颗体积巨大的天体坠落在地球上,导致孔龙和其他许多动物灭绝。不过,最新研究表明,孔龙灭绝是遭受天上地下双重打击所致。

孔龙时代结束于6500万年前的K-T时期或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此次灭绝事件共造成地球上近一半的生物死亡,孔龙彻底灭绝,鸟类在这次劫难中幸免于难。最常见的解释是孔龙灭绝是因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所致,撞击还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留下一个称为“奇克苏卢布”(Chicxulub)的巨大陨石坑。

另一种有关孔龙灭绝的主要理论是,距今6300万年至6700万年前的一系列大规模火山喷发让这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印度的“德干岩群”(Deccan trap)就是此次火山喷发留下的遗迹,最初其覆盖范围可能达到58万平方英里(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得克萨斯州面积的两倍。

[文档结束]

完成下列操作并以MD04A.DOC为名存储文档。

(1) 将文中所有“孔龙”替换为“恐龙”;将标题段(恐龙灭绝新传说)设置为三号、黑体、红色、倾斜、居中,字符加阴影效果并添蓝色底纹。

(2) 将正文各段文字(据报道……面积的两倍。)设置为五号、楷体_GB2312;各段落左右各缩进1厘米,首行缩进0.8厘米,1.5倍行距,段前间距16磅。

(3) 将正文第3段(另一种有关……面积的两倍。)分为等宽的两栏,宽度7厘米。

在指定文件夹下打开Word文档WT04A.DOC文件,其内容如下:

[文档开始]

[文档结束]

完成下列操作并以WD04B.DOC为名保存文档。

将表格第1行的标题文字设置成三号、仿宋体GB2312、加粗、居中;计算表格中的平均年龄填入第4列第6行中;将表格中的文字设置成小四号、宋体、水平和垂直居中(第1行除外),数字设置成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垂直居中、右对齐。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1-95题。

有趣的是,就在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火星的地面图表明,该星球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也许还有过海洋。生命也许起源于火星,通过落到地球的陨星而传播到地球。

1965年,水手4号探测器拍摄了22张火星地面照片,火星上有草原和森林的说法遭到否定。火星与月亮一样,地面是陨石坑荒原。

1976年,海盗号着陆来到火星地面,它没有发现令人激动的生命和有机分子踪迹。尽管这一使命是科学与技术的胜利,但是火星上没有生命的探测结果使外星生物学沉寂了20年。

90年代,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生物学家在地球的外星环境中发现了生物体。这激起了人们的兴趣,开始重新认识太阳系内其他星球上的潜在生命。ALH84001火星陨石现在静静地躺在休斯顿。这块45亿年前与火星生命共存的石头是在到达地球13000年之后在南极洲被发现的。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小组宣布:有4条证据可以证实,这块石头上曾经有过微生物生命。但是科学界认为,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例如,看似微生物化石的虫类结构可能是无生命矿体滑动形成的。与细菌衍生物相似的一些矿物在电子显微镜下观看时,其微型结构是在不适合生命存在的极高温度下形成的。

NASA于1996年8月7日在华盛顿召开了令人难忘的新闻发布会。人们对这一小小陨石的历史性发现激动不已。NASA的丹?戈尔金虽然对此表示了[ ]的态度,但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说: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可能存在于地球以外来自太阳系内第三星球的生命证据。NASA小组迅速展示了令人震惊的图片和微生物化石照片,其中有一个像小虫。但是,也有人持异议。

其实,NASA的科学家后来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4条证据也可以解释为非生物性的。例如,化合物PAH有时与生命体有关联,但也可以存在于汽车尾气中。他们发现了磁铁矿颗粒,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微生物,但也可能不会。科学小组的结论遭到强烈攻击。一项破坏研究显示,有些微生物结构只不过是在滑动过程中形成的看似生物体外形的岩石碎片。研究者们还发现,陨石有地球的污染物。

下列不属于NASA的科学家小组宣布的“4条证据”的一项是()。

A.ALH84001火星陨石里含有化合物PAH,而PAH与生命体有关联

B.ALH84001火星陨石里含有磁铁矿颗粒,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微生物

C.ALH8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些虫类的微生物化石

D.ALH8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些细菌衍生物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01-105题。

最新古生物研究证据显示,小小的热带蜜蜂在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的大浩劫中幸免于难,这项新发现对陨石撞击说提出“质疑”。

来自美国新奥尔良州立大学研究员杰奎琳?科齐谢克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地理协会2004年会上公布这个新观点。

在地球上,曾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实属罕见,这种反常的现象引起了科学界的种种猜测。

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候地球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由于平地上突然长出许多高山,使得沼泽地大大减少,气候也随之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

恐龙的呼吸器官很难适应那种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

还有科学家猜测,是超新星的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使地表温度骤然升高后又急剧下降的缘故。还有学说认为,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而恐龙食量又很大,所以中毒而亡。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

还有人[]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吃得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

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

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各种推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

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

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其撞击能大致相当于4000亿吨TNT炸药,或者200亿颗广岛原子弹释放的能量。

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家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研究。

下列有关陨石撞击说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撞击地球的是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

B.6500万年前发现了只有在地层中才能存在的高浓度的铱

C.行星撞击并非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

D.陨石撞击说仅仅是一种科学猜测,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比地球而言,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算得上是真正的“简单”。
一方面,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一经生成,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这些活跃的地质机制,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
另一方面,对于月球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也同样过于“奢侈”。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便可保存恒久。
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
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也造不了盆地,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击盆地。
此外,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流淌的岩浆汇入陨击盆地,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它们代表着月球最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
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但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的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入月球史中的事件,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都可称为壮伟的“诗篇”——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46亿到35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冥古宙”。
月球演化“大事件”的第一幕,是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中,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结。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逐渐形成椭球状,构成月球的雏形。
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足以融化岩块,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了一片岩浆的海洋。彼时的整个月球,简直是一锅由Mg2+、Fe2+、Ca2+、Al3+和硅氧四面体(SO44-)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
但是,在冰冷孤独的宇宙中,这光景持续不了多久。于是,时间的指针便移向了月球史的第二幕,熔岩月球的固化过程——大结晶。
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浮、游动,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伸出雏晶的枝桠,展开壮丽的分形。最终,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岩浆中矿物结晶的顺序,遵循着所谓的“鲍温反应序列”。最初,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会优先从岩浆体系中结晶出来。它们的大规模结晶,将大量的镁和铁从岩浆中消耗出去。同时,由于密度比岩浆大,它们晶出后便沉入星球的深处,结果使得上层剩余岩浆中钙和铝的浓度越来越高,最终使岩浆演化为极富铝、钙、硅的浓浆。“鲍温反应序列”中的下一种矿物——斜长石——便开始大规模晶出。由于密度比较小,它们浮在整个月球的上表层,相互熔结,构成坚固的白色斜长岩。
在不到一亿年的时光内,斜长岩的结晶完成,使得炽热的月表岩浆海完全固结为坚实的月陆,只剩下岩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易参与大结晶的元素,如钾、磷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等,被浓缩至最后的一个小小岩浆湖里富集了起来。它们在这个岩浆湖里自己凝结,形成月面上一处异常独特的地质构造——克里普地体。
虽然月球已经完成了壳层的凝固,但太阳系其他成员离“安顿”下来还早得很。距今38亿年前,太阳系的两大巨人——木星和土星,仍处于轨道的调整期。由于轨道不稳定而发生的可怕共振,无数的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天体被荡进太阳系内侧轨道。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如同狂乱的流弹般射入太阳系内侧,对内部的一切实施无差别的密集轰击,地球、月球,金星等无一幸免。
这个灾难般的事件使得月球新生的斜长岩月陆上留下了密集的陨石坑。而在地球的表面,由于当时尚处在熔融态,这些残酷的伤口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月面上那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冰冷陨坑,无声地诉说着38亿年前的灰色往事——那被称为“后期重轰炸”的陨星灾难,便是月球编年史的第三幕。
38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结束之后,月球度过了3亿年较平稳的时光。到了35亿年前左右,月球进入了岩浆的高频喷发期。在后期重轰炸中形成的大型陨击盆地,被地底涌出的岩浆灌入、充填。这些来自月球深处的岩浆,与大结晶时期构成月陆斜长岩的表层岩浆不同。它们可能是由早期结晶的辉石——橄榄石重熔而成的岩浆,贫硅铝而富镁铁。因此,它们的凝结产物不再是明亮的斜长岩,而是色调灰暗的玄武岩。大面积充入陨击坑的岩浆完全凝固成黑色的玄武岩,便成为了今日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大片暗色地形——月海,这便是月球史上的第四幕。
科学家研究表明,玄武岩的最后一次喷发大概发生于距今10亿年前,月海形成期的结束,代表着月球历史上大事件期的落幕。之后,月球的地质构造便基本定型了。后来的时光里,除了偶尔撞入的小行星会在月面上掀起新的零星小坑之外,再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能够彻底改写这颗卫星的历史了。这颗被地球引力锁死的卫星,永远以一面朝着地球,用死寂般的稳定,远观着地球上那些翻天覆地的演化:大陆聚而复散,大洋开而复合,山岳隆而复平,生命萌生、爆发、灭绝、演进……
这一观就是十亿年——直到人类踏足。对于这颗古老卫星的历史来说,那些来自地球的奇怪仪器和陌生的车辙,不过是须臾之中一丝微不足道的动静罢了。然而,这丝动静中,却转动着地球生命真正走出家园、迈向宇宙的希望。
谁知道未来的那一天,会不会是月球历史崭新的一幕呢?
根据材料,概括月球演化的主要过程。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不超过350字。
相比地球而言,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算得上是真正的“简单”。
一方面,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一经生成,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这些活跃的地质机制,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
另一方面,对于月球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也同样过于“奢侈”。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便可保存恒久。
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
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也造不了盆地,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击盆地。
此外,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流淌的岩浆汇入陨击盆地,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它们代表着月球最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
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但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的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入月球史中的事件,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都可称为壮伟的“诗篇”——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46亿到35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冥古宙”。
月球演化“大事件”的第一幕,是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中,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结。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逐渐形成椭球状,构成月球的雏形。
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足以融化岩块,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了一片岩浆的海洋。彼时的整个月球,简直是一锅由Mg2+、Fe2+、Ca2+、Al3+和硅氧四面体(SO44-)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
但是,在冰冷孤独的宇宙中,这光景持续不了多久。于是,时间的指针便移向了月球史的第二幕,熔岩月球的固化过程——大结晶。
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浮、游动,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伸出雏晶的枝桠,展开壮丽的分形。最终,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岩浆中矿物结晶的顺序,遵循着所谓的“鲍温反应序列”。最初,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会优先从岩浆体系中结晶出来。它们的大规模结晶,将大量的镁和铁从岩浆中消耗出去。同时,由于密度比岩浆大,它们晶出后便沉入星球的深处,结果使得上层剩余岩浆中钙和铝的浓度越来越高,最终使岩浆演化为极富铝、钙、硅的浓浆。“鲍温反应序列”中的下一种矿物——斜长石——便开始大规模晶出。由于密度比较小,它们浮在整个月球的上表层,相互熔结,构成坚固的白色斜长岩。
在不到一亿年的时光内,斜长岩的结晶完成,使得炽热的月表岩浆海完全固结为坚实的月陆,只剩下岩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易参与大结晶的元素,如钾、磷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等,被浓缩至最后的一个小小岩浆湖里富集了起来。它们在这个岩浆湖里自己凝结,形成月面上一处异常独特的地质构造——克里普地体。
虽然月球已经完成了壳层的凝固,但太阳系其他成员离“安顿”下来还早得很。距今38亿年前,太阳系的两大巨人——木星和土星,仍处于轨道的调整期。由于轨道不稳定而发生的可怕共振,无数的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天体被荡进太阳系内侧轨道。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如同狂乱的流弹般射入太阳系内侧,对内部的一切实施无差别的密集轰击,地球、月球,金星等无一幸免。
这个灾难般的事件使得月球新生的斜长岩月陆上留下了密集的陨石坑。而在地球的表面,由于当时尚处在熔融态,这些残酷的伤口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月面上那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冰冷陨坑,无声地诉说着38亿年前的灰色往事——那被称为“后期重轰炸”的陨星灾难,便是月球编年史的第三幕。
38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结束之后,月球度过了3亿年较平稳的时光。到了35亿年前左右,月球进入了岩浆的高频喷发期。在后期重轰炸中形成的大型陨击盆地,被地底涌出的岩浆灌入、充填。这些来自月球深处的岩浆,与大结晶时期构成月陆斜长岩的表层岩浆不同。它们可能是由早期结晶的辉石——橄榄石重熔而成的岩浆,贫硅铝而富镁铁。因此,它们的凝结产物不再是明亮的斜长岩,而是色调灰暗的玄武岩。大面积充入陨击坑的岩浆完全凝固成黑色的玄武岩,便成为了今日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大片暗色地形——月海,这便是月球史上的第四幕。
科学家研究表明,玄武岩的最后一次喷发大概发生于距今10亿年前,月海形成期的结束,代表着月球历史上大事件期的落幕。之后,月球的地质构造便基本定型了。后来的时光里,除了偶尔撞入的小行星会在月面上掀起新的零星小坑之外,再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能够彻底改写这颗卫星的历史了。这颗被地球引力锁死的卫星,永远以一面朝着地球,用死寂般的稳定,远观着地球上那些翻天覆地的演化:大陆聚而复散,大洋开而复合,山岳隆而复平,生命萌生、爆发、灭绝、演进……
这一观就是十亿年——直到人类踏足。对于这颗古老卫星的历史来说,那些来自地球的奇怪仪器和陌生的车辙,不过是须臾之中一丝微不足道的动静罢了。然而,这丝动静中,却转动着地球生命真正走出家园、迈向宇宙的希望。
谁知道未来的那一天,会不会是月球历史崭新的一幕呢?
简答题: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与地球地质的形成相比具有哪些不同?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100字。
相比地球而言,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算得上是真正的“简单”。
一方面,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一经生成,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这些活跃的地质机制,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
另一方面,对于月球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也同样过于“奢侈”。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便可保存恒久。
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
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也造不了盆地,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击盆地。
此外,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流淌的岩浆汇入陨击盆地,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它们代表着月球最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
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但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的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入月球史中的事件,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都可称为壮伟的“诗篇”——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46亿到35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冥古宙”。
月球演化“大事件”的第一幕,是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中,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结。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逐渐形成椭球状,构成月球的雏形。
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足以融化岩块,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了一片岩浆的海洋。彼时的整个月球,简直是一锅由Mg2+、Fe2+、Ca2+、Al3+和硅氧四面体(SO44-)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
但是,在冰冷孤独的宇宙中,这光景持续不了多久。于是,时间的指针便移向了月球史的第二幕,熔岩月球的固化过程——大结晶。
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浮、游动,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伸出雏晶的枝桠,展开壮丽的分形。最终,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岩浆中矿物结晶的顺序,遵循着所谓的“鲍温反应序列”。最初,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会优先从岩浆体系中结晶出来。它们的大规模结晶,将大量的镁和铁从岩浆中消耗出去。同时,由于密度比岩浆大,它们晶出后便沉入星球的深处,结果使得上层剩余岩浆中钙和铝的浓度越来越高,最终使岩浆演化为极富铝、钙、硅的浓浆。“鲍温反应序列”中的下一种矿物——斜长石——便开始大规模晶出。由于密度比较小,它们浮在整个月球的上表层,相互熔结,构成坚固的白色斜长岩。
在不到一亿年的时光内,斜长岩的结晶完成,使得炽热的月表岩浆海完全固结为坚实的月陆,只剩下岩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易参与大结晶的元素,如钾、磷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等,被浓缩至最后的一个小小岩浆湖里富集了起来。它们在这个岩浆湖里自己凝结,形成月面上一处异常独特的地质构造——克里普地体。
虽然月球已经完成了壳层的凝固,但太阳系其他成员离“安顿”下来还早得很。距今38亿年前,太阳系的两大巨人——木星和土星,仍处于轨道的调整期。由于轨道不稳定而发生的可怕共振,无数的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天体被荡进太阳系内侧轨道。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如同狂乱的流弹般射入太阳系内侧,对内部的一切实施无差别的密集轰击,地球、月球,金星等无一幸免。
这个灾难般的事件使得月球新生的斜长岩月陆上留下了密集的陨石坑。而在地球的表面,由于当时尚处在熔融态,这些残酷的伤口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月面上那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冰冷陨坑,无声地诉说着38亿年前的灰色往事——那被称为“后期重轰炸”的陨星灾难,便是月球编年史的第三幕。
38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结束之后,月球度过了3亿年较平稳的时光。到了35亿年前左右,月球进入了岩浆的高频喷发期。在后期重轰炸中形成的大型陨击盆地,被地底涌出的岩浆灌入、充填。这些来自月球深处的岩浆,与大结晶时期构成月陆斜长岩的表层岩浆不同。它们可能是由早期结晶的辉石——橄榄石重熔而成的岩浆,贫硅铝而富镁铁。因此,它们的凝结产物不再是明亮的斜长岩,而是色调灰暗的玄武岩。大面积充入陨击坑的岩浆完全凝固成黑色的玄武岩,便成为了今日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大片暗色地形——月海,这便是月球史上的第四幕。
科学家研究表明,玄武岩的最后一次喷发大概发生于距今10亿年前,月海形成期的结束,代表着月球历史上大事件期的落幕。之后,月球的地质构造便基本定型了。后来的时光里,除了偶尔撞入的小行星会在月面上掀起新的零星小坑之外,再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能够彻底改写这颗卫星的历史了。这颗被地球引力锁死的卫星,永远以一面朝着地球,用死寂般的稳定,远观着地球上那些翻天覆地的演化:大陆聚而复散,大洋开而复合,山岳隆而复平,生命萌生、爆发、灭绝、演进……
这一观就是十亿年——直到人类踏足。对于这颗古老卫星的历史来说,那些来自地球的奇怪仪器和陌生的车辙,不过是须臾之中一丝微不足道的动静罢了。然而,这丝动静中,却转动着地球生命真正走出家园、迈向宇宙的希望。
谁知道未来的那一天,会不会是月球历史崭新的一幕呢?
判断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月球是火星和地球相撞的产物。
(2)月球新生时期异常明亮是因其表面是高温的岩浆。
(3)最早从月面岩浆里晶出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镁和铁。
(4)月球高频喷发期的岩浆是富含镁和钙的橄榄石融化而成。
(5)月海构成物质的密度大于月陆。
(6)坚实的月陆表面普遍富集钾、磷和稀土元素。
(7)月海形成之后月球地质就基本定型。
(8)斜长石是月面岩浆矿物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