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组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4.请在《申论答题卡》上作答。在草稿纸上作答或其他地方作答一律无效。
5.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2014年一季度,山西省六大行业都出现了负增长,各项数据创2008年之后新低,严峻的经济状况影响到了就业情况。在以“能源基地”著称的山西,工业经济中对就业拉动最大的无疑是煤炭行业。而煤炭行业的持续疲软、涉煤行业用工需求下降,令山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反映在就业市场上,首当其冲的是煤炭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太原理工大学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上,数千名高校毕业生排队入场应聘,直到中午时分仍陆续有学生入场。和往年类似,煤炭、电力、房地产等企业摊位前,照例围满了咨询、应聘的毕业生。但记者发现,不少煤企早早就招聘完毕。一位现场招聘负责人说,受煤炭经济下滑的影响,企业的用工需求也随之降低,企业招聘只能量力而行。春节过后,正是企业急需人才、人才面临就业的双向选择时期。专家预测,2014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企业用工需要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短期内难缓解。现在一线的普通工人仍然短缺。主要是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由于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信息不能实现及时有效衔接,因而造成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一些企业劳动时间较长、工作环境和待遇较差,也是企业缺工的一个原因。”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占武建议,企业要通过改善用工环境,提高薪酬待遇,提供发展平台和企业凝聚力,使人招的来、留的住。有盼企业负责人讲,目前韵关键岗位技壬千金难求。而从对全国100伞城市人办资源市场供求分析看,技工、高级技工和技师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这表明一个技工平均有两个以上岗位在等着他。目前的中基层人才就业模式依然停留在老乡间介绍或职业中介推荐,黑中介、虚假用工单位等非正规渠道的横行导致中基层人才就业市场整体信用状况不佳,用工信息的不通畅也导致人才与用工单位无法有效对接。每年春节过后,“用工荒”与“求职难"的局面并存,就是供需对接不顺畅的集中写照。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3年是699万人,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另外,还有一个就业观念问题。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继2013年“最难就业季”后,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的2014年,被舆论界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史上最难求职季”倒逼人们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反思,然而,出国留学是否就是解决教育和就业问题的终南捷径?一个信息是,以往作为人才输出国的中国,开始对外国人才产生“输入”的吸引力,“中漂”的外籍人士也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当毕业生、海归、外国人一起涌向中国的就业岗位时,谁能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胜者?
2.历时两年,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500多次,如此重视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是直接参加《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专家学者中的一位,他研究时间最长、最深入的是“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体制改革。这部分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独立成章,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近日,《小康》记者对王烽进行了专访。记者:《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观念有何特点?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不适应提出来的。全面发展,不是培养完人,而是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人人成才,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需要教育重视所有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多样化人才观,是指人才标准多样化,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不同人才的需要;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终身要学的事情;系统培养,是指人才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养的,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统筹考虑的,教育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仅仅是培训和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一种人的养成。教育贯穿于人身心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奠定人才成长、个人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收益,即接受教育后的“产出”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如果一个人工作了,教育的效应可以用工资来考量。但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如一个人接受教育以后,更懂得环保节能、理性消费、遵守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教育还具有代际效应,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对下一代是有良好影响的,所以教育的效应是全面的,有的可以衡量,有的无法衡量,而且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滞后的、长效的,伴人一生的。记者: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就业率倒挂,研究生不敌本科牛,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职校生的现象,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王烽:就业率倒挂是就业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以前用人单位是按照重点大学优先、研究生优先的原则选拔人才,现在更看重实际工作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这种变化客观上对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记者: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您认为高校急需解决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吗?王烽:我们国家需要像钱学森一样的拔尖创新人才,没有这些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去办学,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还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关键是我们国家需要有一批能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而且各级学校都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通路。记者: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有哪些阻碍?王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体制弊端的反映。仅就人才培养环节来讲,我们都有一些共同感受,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尤其是大学前两年的一些基础课程,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低效率的问题再比。如内容陈旧,有些基础课的教材甚至几十年都不变,体现不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新进展;教学方法不合理。例如,仍然以传统的课堂灌输为主,大班教学更是加重了这一弊端。比较突出的还有实践环节特别薄弱,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参加实习,也无非是动动钳子、弄弄扳手,接触一点皮毛,不能真正深入了解现代生产的实际,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体制和政策上的支撑。
3.近日有媒体报道,某高校新闻系学生赵辰毕业后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赵辰告诉记者,那家杂志社是她的父亲为她“攻,下的。不少大学生都认为,通过家庭关系找工作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对此,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主持人:子女就业,父母代办,这是今天人们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看到的现实情况,几位嘉宾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郑苏淮(大学毕业生家长):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理想单位顺利就业,而靠孩子自己显然是办不到的。我的一位公务员朋友告诉我,他的侄子今年大学毕业,一大家子人都在操心。因为他和爱人在公务员系统,所以就负责张罗侄儿报考公务员的事情,从买资料,上补习班,复习备考,到面试过关等,都要考虑到,很累,还要到处求人情。我自己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他虽然表示希望考研究生,暂时还不需要考虑就业,但从内心来说,我还是希望几年之后能够帮助他找一个好工作。王欣涛(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作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者,我确实目睹了很多学生家长在子女求职时奔波忙碌,很多招聘会现场总有一些学生家长不放心,陪同子女前往,甚至比学生还来得早,围在招聘展位前仔细询问岗位情况、工作待遇等。我自己也有一些朋友为了子女就业问题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物力,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说是如临大敌、竭尽所能。主持人:对这一现象,几位有没有好的建议或者解决办法?王欣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能力。前面提到的就业中,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有限,要改善和解决这一现象,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提高自己人力资本存量,这才是就业竞争和未来发展的“硬通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买方市场格局下,社会资本在求职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现实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往往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比如学校就业中心开展的活动,通过学校活动结识的人脉资源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广泛的网络。当然,这里也想奉劝各位家长不要对子女就业大包大揽,家长可以帮助子女找到工作,但只凭借人际关系达到完善职业生涯的目的是不现实的。郑苏淮:我认为,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就业的公平与读书的公平同等重要,都是机会的公平。为了保证就业的公平,国家应该出台促进公平就业的法律,明确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经费、路径、待业和相关人员回避等,避免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不同毕业学校歧视等一系列歧视,消除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竞争。王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对这一

1.2014年一季度,山西省六大行业都出现了负增长,各项数据创2008年之后新低,严峻的经济状况影响到了就业情况。在以“能源基地”著称的山西,工业经济中对就业拉动最大的无疑是煤炭行业。而煤炭行业的持续疲软、涉煤行业用工需求下降,令山西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反映在就业市场上,首当其冲的是煤炭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太原理工大学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上,数千名高校毕业生排队入场应聘,直到中午时分仍陆续有学生入场。和往年类似,煤炭、电力、房地产等企业摊位前,照例围满了咨询、应聘的毕业生。但记者发现,不少煤企早早就招聘完毕。一位现场招聘负责人说,受煤炭经济下滑的影响,企业的用工需求也随之降低,企业招聘只能量力而行。春节过后,正是企业急需人才、人才面临就业的双向选择时期。专家预测,2014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企业用工需要不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短期内难缓解。“现在一线的普通工人仍然短缺。主要是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由于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信息不能实现及时有效衔接,因而造成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一些企业劳动时间较长、工作环境和待遇较差,也是企业缺工的一个原因中国就业促进会创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占武建议,企业要通过改善用工环境,提高薪酬待遇,提供发展平台和企业凝聚力,使人招得来、留得住。有的企业负责人讲,目前的关键岗位技工千金难求。而从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看,技工、高级技工和技师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这表明一个技工平均有两个以上岗位在等着他。”目前的中基层人才就业模式依然停留在老乡间介绍或职业中介推荐,黑中介、虚假用工单位等非正规渠道的横行导致中基层人才就业市场整体信用状况不佳,用工信息的不通畅也导致人才与用工单位无法有效对接。每年春节过后,“用工荒”与“求职难”的局面并存,就是供需对接不顺畅的集中写照。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3年是699万人,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另外,还有一个就业观念问题。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继2013年“最难就业季”后,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髙的2014年,被舆论界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史上最难求职季”倒逼人们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反思,然而,出国留学是否就是解决教育和就业问题的终南捷径?一个信息是,以往作为人才输出国的中国,开始对外国人才产生“输入”的吸引力,“中漂”的外籍人士也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当毕业生、海归、外国人一起涌向中国的就业岗位时,谁能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胜者?2.历时两年,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500多次,如此重视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是直接参加《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专家学者中的一位,他研究时间最长、最深入的是“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体制改革。这部分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独立成章,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近日,《小康》记者对王烽进行了专访。记者:《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观念有何特点?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不适应提出来的。全面发展,不是培养完人,而是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人人成才,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需要教育重视所有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多样化人才观,是指人才标准多样化,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不同人才的需要;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终身要学的事情;系统培养,是指人才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养的,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统筹考虑的,教育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仅仅是培训和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一种人的养成。教育贯穿于人身心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奠定人才成长、个人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收益,即接受教育后的“产出”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如果一个人工作了,教育的效应可以用工资来考量。但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如一个人接受教育以后,更懂得环保节能、理性消费、遵守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教育还具有代际效应,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对下一代是有良好影响的,所以教育的效应是全面的,有的可以衡量,有的无法衡量,而且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滞后的、长效的,伴人一生的。记者: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就业率倒挂,研究生不敌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职校生的现象,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王烽:就业率倒挂是就业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以前用人单位是按照重点大学优先、研究生优先的原则选拔人才,现在更看重实际工作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这种变化客观上对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记者: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您认为高校急需解决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吗?王烽:我们国家需要像钱学森一样的拔尖创新人才,没有这些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去办学,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还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关键是我们国家需要有一批能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而且各级学校都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通路。记者: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有哪些阻碍?王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体制弊端的反映。仅就人才培养环节来讲,我们都有一些共同感受,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尤其是大学前两年的一些基础课程,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低效率的问题。再比如内容陈旧,有些基础课的教材甚至几十年都不变,体现不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新进展;教学方法不合理。例如,仍然以传统的课堂灌输为主,大班教学更是加重了这一弊端。比较突出的还有实践环节特别薄弱,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参加实习,也无非是动动钳子、弄弄扳手,接触一点皮毛,不能真正深入了解现代生产的实际,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体制和政策上的支撑。3.近日有媒体报道,某高校新闻系学生赵辰毕业后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赵辰告诉记者,那家杂志社是她的父亲为她“攻”下的。不少大学生都认为,通过家庭关系找工作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对此,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主持人:子女就业,父母代办,这是今天人们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看到的现实情况,几位嘉宾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郑苏淮(大学毕业生家长):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理想单位顺利就业,而靠孩子自己显然是办不到的。我的一位公务员朋友告诉我,他的侄子今年大学毕业,一大家子人都在操心。因为他和爱人在公务员系统,所以就负责张罗侄儿报考公务员的事情,从买资料,上补习班,复习备考,到面试过关等,都要考虑到,很累,还要到处求人情。我自己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他虽然表示希望考研究生,暂时还不需要考虑就业,但从内心来说,我还是希望几年之后能够帮助他找一个好工作。王欣涛(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作为一名高校就业工作者,我确实目睹了很多学生家长在子女求职时奔波忙碌,很多招聘会现场总有一些学生家长不放心,陪同子女前往,甚至比学生还来得早,围在招聘展位前仔细询问岗位情况、工作待遇等。我自己也有一些朋友为了子女就业问题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物力,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说是如临大敌、竭尽所能。主持人:对这一现象,几位有没有好的建议或者解决办法?王欣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能力。前面提到的就业中,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有限,要改善和解决这一现象,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提高自己人力资本存量,这才是就业竞争和未来发展的“硬通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买方市场格局下,社会资本在求职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现实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往往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比如学校就业中心开展的活动,通过学校活动结识的人脉资源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广泛的网络。当然,这里也想奉劝各位家长不要对子女就业大包大揽,家长可以帮助子女找到工作,但只凭借人际关系达到完善职业生涯的目的是不现实的。郑苏淮:我认为,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就业的公平与读书的公平同等重要,都是机会的公平。为了保证就业的公平,国家应该出台促进公平就业的法律,明确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经费、路径、待业和相关人员回避等,避免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不同毕业学校歧视等一系列歧视,消除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竞争。王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对这一现象,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但社会有自己的调节机制。在两种流动模式之间,在家庭代际传递的个体欲望与社会良好运作发展进步之间会存在着永恒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某一阶段会偏向家庭,但在某一阶段,会偏向社会良好的运作。而当过于偏向某一端时,社会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修正。但是总体而言,以能力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为进步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必然的。4.从世界范围看,高校在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