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

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明代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管理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宪宗“十五六年未尝与群臣相见”,“上下否隔,朝政日非”。①孝宗日从事于“烧炼斋醮”,“视朝渐晏”,章奏“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滞,有妨政体”。②武宗“异言日沃,忠言日远”,“用舍之颠倒,举措之乖方,政务之废弛,岂不宜哉”。③

洪武九年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行省”。“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凡僚属满秩,廉其称职、不称职,上下其考,报抚,按以达于吏部,都察院。三年,率其府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宣德时,定全国分十三布政使司。“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④

材料二对比一下自秦至清,会发现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延续时间超过260年,且没发生过分代(如西汉、东汉)的只有唐、明、清三朝。再比较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明朝也都名列前茅。这不能不让人疑感,就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慨叹:“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⑤

——摘引:①⑤清代赵翼:《陔余丛考》②④《明史》③《明武宗实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的政治特质和布政使的地位。

(2)材料中赵翼慨叹“诚不可解也”,表达了他怎样的困惑?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国家政治管理体系的角度破解赵翼的困惑。

(3)结合上述材料,评价明代的政治管理体系。

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明清时期的中央监察机关是( )

A.内阁

B.御史台

C.都察院

D.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宜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

明朝将御史台改为()。
A.通政使司
B.布政使司
C.按察使司
D.都察院

唐代,逐渐侵夺正式机构的各种权力诸使有()等。

A、度支使

B、布政使

C、西域使

D、盐池使

清朝掌管一省行政和财政事务的长官是()

A.按察使

B.守道使

C.布政使

D.督察使

明成祖在()建立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开始成为一个省份。
A.1411年
B.1412年
C.1413年
D.1415年

明代省级专设的地方司法机关是
A.提刑按察司
B.提点刑狱司
C.布政使司
D.知府

中国设县于()代,设州始于汉代;设府始于唐代;设省设于元代;设道始于唐代;设路始于宋代;设布政使司始于明代。

明朝时期,()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A、朱元璋
B、朱标
C、朱允炆
D、朱棣

贵州()的建立,标志着贵州完成省级建制,正式建省。
a.
宣慰使司
b.
指挥使司
c.
提刑按察司
d.
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九年,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内划分有3个直隶州,分别是(  )。

A、全州

B、归顺州

C、永州

D、田州

E、泗城州

元世祖忽必烈在平定了东北诸王叛乱后,设置了()

A、东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辽宁行省

D、东北布政使司

明代掌一省司法审判事务的机构是()

A.承宣布政使司

B.提刑按察使司 

C.都指挥使司

D.行御史台

13.(单选题)明代地方最高监察机构为(),与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并称地方“三司”(本题1.0分)
A、御史中丞
B、按察司
C、巡抚
D、总督
北宋设立的路级行政管理机构有()

A.经略安抚司

B.转运使司

C.提点刑狱司

D.提举常平司

E.承宣布政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