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二战相关的照片,请同学们一起谈谈你所了解的战争?引导学生从“战争”中得出一些词语:恐惧、绝望、死亡……(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明确:恐怖。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明确:(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3.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2.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你谈谈你这节课的不足之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请你谈谈这篇新闻作品哪里体现的真实性?

相关热点: 参观者   焚尸炉   毒气室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 萎缩型自我的特点和调整方法
    查看答案
  • ()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查看答案
  • 组合体拟定图示表达方案,含那些方面()。A.确定摆放位置
    B.选择正视图的投影方向C.确定视图数量
    D.视图中虚线少E.无要求
    查看答案
  • 计算甲公司2×18年12月31日上述行政管理用固定资产的暂时性差异,判断该差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编制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分录。
    查看答案
  • 甲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预计未来期间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不会发生变化且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减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其2×18年年度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为2×19年4月15日。2X19年2月10日,甲公司调减了2X18年计提的坏账准备100万元,该调整事项发生时,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尚末完成。不考虑其他因素,上述调整事项对甲公司2X18年年度财务报表项目产生的影响有()。

    A.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25万

    B.所得税费用增加25万

    C.应交税费增加25万

    D.应收账款增加100万
    查看答案